當前位置:首頁 » 深圳資訊 » 深圳老村落有多少人
擴展閱讀
天津今年夏季哪些好玩 2025-07-27 15:55:20
廣州東到大朗客車要多久 2025-07-27 15:35:04
廈門晚高峰是什麼時間段 2025-07-27 15:34:10

深圳老村落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 2022-08-29 15:22:03

1. 深圳市有多少人口

深圳市,又稱為「鵬城」,位於中國南方珠江三角洲東岸,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經國務院批准於1980年8月26日正式設立。全市土地總面積為1953平方公里,其中,經濟特區面積為395.81平方公里。經過29年的建設和發展,深圳由一個昔日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新興現代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對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2008年度排名顯示,深圳位列第二。
2010年末常住人口1035.79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51.03萬人。包括流動人口的總人口數為1322萬人。

2. 舊深圳布局以及簡介

說「改革開放之前的深圳是一個小漁村」的人是沒有文化的在元代明代,今天的深圳羅湖東門老街,其實不是一條街,而是指深南東路以北,立新路以南,新園路以東,東門中路以西176萬平方米范圍內的17條街道和所有商業設施的這些范圍。老街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中期。當時,羅湖一帶相繼出現了赤勘村(今蔡屋圍)、羅湖村、隔塘村(今水貝村)、湖貝村、向西村、黃貝嶺村和南塘村等客家村落,由於需要,幾個村的族人在村落之間建起了集市,按照習慣,人們就在這些村落接近中間位置的南塘村與葉屋村之間的農田邊上,擺攤設點,慢慢形成了一個小的集市——「墟」,既然成「墟」,就要有個名字吧,由於當時集市西邊的水溝較深,於是,人們就稱此地為「深圳墟」。圳,客家話就是「田野間的水溝」,「深圳」就是深的水溝。「深圳」這條水溝,是當時的人民與周邊的其它條河溝相比,認為較深才來的,這就是「深圳」產生的重要地理人文特徵。當時的深水溝慢慢為深圳河–也就是今天的清水河。而今天的深圳河,過去因從梧桐山發源來來,叫梧桐河。「深圳墟」,最早由民縫街、上大街、鴨仔街、養生街等幾條街市構成,初具一個小鎮的規模。晚明始,老街一直是方圓數十里名聲顯赫的商業墟市。現在「深圳」的名字來源於客家集市「深圳墟」,深圳墟的名字來源於西門外的「深圳河」。清朝自康熙元年至三(1662年~1664年),清廷施行「遷海」政策,一遷再遷,開始遷三十里,後來是五十里。深圳墟也隨著遷海令的執行而沉寂下來。但遷海政策造成了經濟的巨大蕭條,新安縣的人口驟減,最後連新安縣也被撤掉。鑒於這種情況,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特准在新安進行復界。原籍居民及大批嘉應、潮州、福建、江西人開始遷入。深圳墟又開始漸漸恢復。「深圳墟」這三個字,最早出現在清康熙27年間(1688年)由縣令靳文謨署名編纂的《新安縣志》。
1911年,廣九鐵路建成通車,羅湖車站啟用,深圳成為內地與香港的交通門戶,賣農產品的谷行街(今解放路)、賣小吃和雜貨的維新路(今人民北路)、永新街、南慶街等處商業街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今天的羅湖舊城。深圳建特區後,老街又理所當然地成為最早的商業中心,長期引導和左右著深圳的消費潮流。透過次第林立的店鋪,熙攘的客流,擺滿街面的各色傳統商品和曲折幽深的小巷,可見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民居,騎樓、廟宇、書院、祠堂、古鍾、石板路和有百年生命的古樹。
清嘉慶道光年間,深圳地區有平湖墟、深圳墟、王母墟等等36個墟,每個墟每3天一個墟日,鄰近墟市墟日相互錯開。深圳墟的「墟日」就是逢農歷的二、五、八。深圳墟成為當時重要的物資集散地。鴉片戰爭後,英國殖民主義者逐漸割佔了香港。自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英國侵略者與清政府簽訂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以後,英國人取得了「新界」的租借權,將香港的邊界自九龍界限街以北擴展到深圳河南岸,深圳墟遂對外有了更大的接觸——這在客觀上刺激了深圳墟的魚埠、鹽埠和繒(絲織品)埠等貿易場所的崛起。
1910年10月1日,廣九鐵路從九龍尖沙嘴至深圳羅湖橋的一段通車。此後商賈往來更趨頻繁,又將中外貿易向前推進了一步。其時,深圳墟的酒店、魚店、餅店和米鋪、肉鋪、雜貨鋪以及茶樓飯館等的服務行業大量涌現。每逢「墟日」。農、工、商等各界人士均雲集在上大街、鴨仔巷和油榨頭等處交易農副產品,景象非常熱鬧。位於英國殖民地香港和大清國分界線邊上的深圳墟,位置變得十分重要起來,產生了巨大的商業要求,晚清深圳墟有了多家商號。
1911年8月14日,廣九鐵路通車後,香港和深圳地區貨物進出大為方便,拉動了深圳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廣九鐵路在羅湖橋兩側英華界均設有火車站。據民國初年管轄寶安縣的粵海道道尹王典章的日記記載:深圳墟是寶安縣商品最為繁盛之區。商人之間組織了商會,墟內商店240家,從深圳運往香港的為農副產品,「以蚝豉最佳,油、糖、花生、菠蘿、沙梨、蘿卜、荔枝亦出品之大宗雲」。從香港購回紡織、日用品、化工產品等物資,再運銷往各地。
保留在香港歷史檔案館的一張二十年代的舊照片上,可以看到深圳墟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
這時,深圳墟已經發展成為寶安縣中、東部最大的墟鎮。又因為深圳墟是香港至廣州、惠州等城鎮的「中轉站」,所以不少商旅都喜歡在此駐足流連,其中亦不乏「冒險家」在這里大發其財,建於羅湖火車站旁邊大利公司的「大攤」(賭場)在深圳墟內開設了五家分館,
東門確有「門」
現在我們說東門,但大家都沒有見過真正的「東門」的「門」在哪裡。張一兵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還就此專門到香港的下村墟考察了一番,下村墟比深圳墟小多了,但確實有門,過去一到晚上,還要關上門,以防偷盜。
深圳墟「百年老字型大小––東生源」的主人梁柏合老人也回憶說,在解放前,深圳墟確實有門,晚上也要關的。東門的位置就在今天解放路和東門中路的交叉點,西門的位置大致在今天解放路和廣深鐵路交叉點東側100米處,南門在今天的深南大道,北門在今天深圳中學和財經學校南邊的沼澤地。
西門一帶店鋪很少,北門一帶是荒地,南門一帶有一個南塘市場,因為東門一帶的谷行街、上大街、東新街等商業最為發達,所以後來人們都說「去東門買點東西」,東門的叫法就是這樣來的。
老東門「是建築多樣化典型的地方」
深圳墟的建築多為晚清至民國時期所建,雖然房屋低矮,街道狹窄,但是門類齊全。
1953年,因深圳鎮連接廣九鐵路,交通便利,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比較興旺,寶安縣政府從南頭遷至深圳墟。縣政府就在蛟湖路一帶,也就是東門老街西北面的一片沼澤地。縣政府的舊樓在1979年以後被用作了深圳經濟特區管委會的辦公樓,再後來拆掉了舊樓,蓋起了迎賓館。
東門舊事
1912年夏天,一隊日本間諜以普通人的身份通過羅湖橋從「新界」進入深圳墟,在深圳墟的旅館里住了一晚。他們在游記中寫到了:深圳很熱,蚊子很大、很多。
1925年,廣東國民政府兩度東征廣東軍閥陳炯明、楊希閔、劉震寰,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深圳地區的平湖墟和深圳墟是兩軍必爭的軍事重鎮。
1925年6月,香港工人舉行大罷工。19日凌晨,香港電車工人分別乘火車或步行到深圳。中華全國總工會派員在深圳墟南慶街22號思月書院(即張氏宗祠、私塾)設立香港罷工工人招待站,招待從香港過來的工人。每日由深圳乘火車回廣州的罷工工人有1000多人。
1927年,中共寶安縣委領導農民運動,一度佔領了深圳墟。
1931年,設立了隸屬寶安縣的深圳鎮。民國時,深圳墟的半殖民地色彩非常濃郁。二三十年代,廣東軍閥陳濟棠的胞兄和妾在羅湖火車站附近開設大賭場,並在深圳墟開設了5個小賭場。賭場里吃喝嫖賭樣樣都有。賭具除了骰寶、牌九外,還有當時國內少見的輪盤。賭場還規定,凡是買籌碼1000元以上的,可以免費享受賭場提供的奢侈生活。輸完了錢,賭場還可以發給回家的路費,並「歡迎下次光臨」。
1938年12月,日本侵略軍從大亞灣登陸。為了抗擊日軍入侵,葉挺率東江游擊隊把位於南慶街的鴻安酒店作為游擊指揮部,上面是指揮部,下面是政治部,但是僅僅運作了7天就不得不從大局出發撤走了。後來,鴻安酒店經常接待愛國志士和港澳台同胞,足以媲美「阿慶嫂」的茶館。被人們稱為「鴻安婆」的店老闆何華益,也成為了深圳的「阿慶嫂」。
1942年日軍侵佔深圳後,日軍的崗田部隊又將司令部設在這里。解放後,鴻安酒店曾作為寶安縣郵電局和郵電工會會址。梁柏合、陳敏學等幾位老人都清楚地記得,當年許多人趕深圳墟的時候因為沒有面對日軍行九十度鞠躬禮,被日軍兩個巴掌打趴在地上後,胸部再被踩上一腳,甚至被殘暴地打死在街頭。
1940年,深圳墟設有電報局。現位於福田區上梅林的基督教深圳堂原來位於深圳墟(遺址在今新安酒家西側),為1896年德國萊茵公會所創建,二戰中被日本侵略軍燒毀。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深圳墟鎮先後盤踞著國民黨駐深圳總隊、國民黨縣政府駐深圳警察大隊、稅警團、聯防大隊、護路大隊以及梁基團、蕭天安大隊等兵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侵華日寇的鐵蹄又殘酷地踐踏著老東門這片土地……
1949年10月19日深圳鎮和平解放,寶深軍管會主任劉汝琛率領駐扎在布吉的人民解放軍,乘火車進駐深圳墟。
1953年,寶安縣委、縣政府機關從南頭搬到深圳鎮,老東門便成為全縣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活動的中心。深圳戲院、新安酒家和寶安汽車站等一批頗具規模的建築也相繼在五六十年代崛起。 [ 本帖最後由 珠江東岸 於 2010-3-9 11:29 編輯 ] <h2>說「改革開放之前的深圳是一個小漁村」的人是沒有文化的</h2>在元代明代,今天的深圳羅湖東門老街,其實不是一條街,而是指深南東路以北,立新路以南,新園路以東,東門中路以西176萬平方米范圍內的17條街道和所有商業設施的這些范圍。老街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中期。當時,羅湖一帶相繼出現了赤勘村(今蔡屋圍)、羅湖村、隔塘村(今水貝村)、湖貝村、向西村、黃貝嶺村和南塘村等客家村落,由於需要,幾個村的族人在村落之間建起了集市,按照習慣,人們就在這些村落接近中間位置的南塘村與葉屋村之間的農田邊上,擺攤設點,慢慢形成了一個小的集市——「墟」,既然成「墟」,就要有個名字吧,由於當時集市西邊的水溝較深,於是,人們就稱此地為「深圳墟」。圳,客家話就是「田野間的水溝」,「深圳」就是深的水溝。「深圳」這條水溝,是當時的人民與周邊的其它條河溝相比,認為較深才來的,這就是「深圳」產生的重要地理人文特徵。當時的深水溝慢慢為深圳河–也就是今天的清水河。而今天的深圳河,過去因從梧桐山發源來來,叫梧桐河。「深圳墟」,最早由民縫街、上大街、鴨仔街、養生街等幾條街市構成,初具一個小鎮的規模。晚明始,老街一直是方圓數十里名聲顯赫的商業墟市。現在「深圳」的名字來源於客家集市「深圳墟」,深圳墟的名字來源於西門外的「深圳河」。清朝自康熙元年至三(1662年~1664年),清廷施行「遷海」政策,一遷再遷,開始遷三十里,後來是五十里。深圳墟也隨著遷海令的執行而沉寂下來。但遷海政策造成了經濟的巨大蕭條,新安縣的人口驟減,最後連新安縣也被撤掉。鑒於這種情況,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特准在新安進行復界。原籍居民及大批嘉應、潮州、福建、江西人開始遷入。深圳墟又開始漸漸恢復。「深圳墟」這三個字,最早出現在清康熙27年間(1688年)由縣令靳文謨署名編纂的《新安縣志》。<br /> 1911年,廣九鐵路建成通車,羅湖車站啟用,深圳成為內地與香港的交通門戶,賣農產品的谷行街(今解放路)、賣小吃和雜貨的維新路(今人民北路)、永新街、南慶街等處商業街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今天的羅湖舊城。深圳建特區後,老街又理所當然地成為最早的商業中心,長期引導和左右著深圳的消費潮流。透過次第林立的店鋪,熙攘的客流,擺滿街面的各色傳統商品和曲折幽深的小巷,可見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民居,騎樓、廟宇、書院、祠堂、古鍾、石板路和有百年生命的古樹。<br /> 清嘉慶道光年間,深圳地區有平湖墟、深圳墟、王母墟等等36個墟,每個墟每3天一個墟日,鄰近墟市墟日相互錯開。深圳墟的「墟日」就是逢農歷的二、五、八。深圳墟成為當時重要的物資集散地。鴉片戰爭後,英國殖民主義者逐漸割佔了香港。自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英國侵略者與清政府簽訂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以後,英國人取得了「新界」的租借權,將香港的邊界自九龍界限街以北擴展到深圳河南岸,深圳墟遂對外有了更大的接觸——這在客觀上刺激了深圳墟的魚埠、鹽埠和繒(絲織品)埠等貿易場所的崛起。<br /> 1910年10月1日,廣九鐵路從九龍尖沙嘴至深圳羅湖橋的一段通車。此後商賈往來更趨頻繁,又將中外貿易向前推進了一步。其時,深圳墟的酒店、魚店、餅店和米鋪、肉鋪、雜貨鋪以及茶樓飯館等的服務行業大量涌現。每逢「墟日」。農、工、商等各界人士均雲集在上大街、鴨仔巷和油榨頭等處交易農副產品,景象非常熱鬧。位於英國殖民地香港和大清國分界線邊上的深圳墟,位置變得十分重要起來,產生了巨大的商業要求,晚清深圳墟有了多家商號。<br /> 1911年8月14日,廣九鐵路通車後,香港和深圳地區貨物進出大為方便,拉動了深圳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廣九鐵路在羅湖橋兩側英華界均設有火車站。據民國初年管轄寶安縣的粵海道道尹王典章的日記記載:深圳墟是寶安縣商品最為繁盛之區。商人之間組織了商會,墟內商店240家,從深圳運往香港的為農副產品,「以蚝豉最佳,油、糖、花生、菠蘿、沙梨、蘿卜、荔枝亦出品之大宗雲」。從香港購回紡織、日用品、化工產品等物資,再運銷往各地。<br /> 保留在香港歷史檔案館的一張二十年代的舊照片上,可以看到深圳墟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br /> 這時,深圳墟已經發展成為寶安縣中、東部最大的墟鎮。又因為深圳墟是香港至廣州、惠州等城鎮的「中轉站」,所以不少商旅都喜歡在此駐足流連,其中亦不乏「冒險家」在這里大發其財,建於羅湖火車站旁邊大利公司的「大攤」(賭場)在深圳墟內開設了五家分館,<br /> 東門確有「門」<br /> 現在我們說東門,但大家都沒有見過真正的「東門」的「門」在哪裡。張一兵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還就此專門到香港的下村墟考察了一番,下村墟比深圳墟小多了,但確實有門,過去一到晚上,還要關上門,以防偷盜。<br /> 深圳墟「百年老字型大小––東生源」的主人梁柏合老人也回憶說,在解放前,深圳墟確實有門,晚上也要關的。東門的位置就在今天解放路和東門中路的交叉點,西門的位置大致在今天解放路和廣深鐵路交叉點東側100米處,南門在今天的深南大道,北門在今天深圳中學和財經學校南邊的沼澤地。<br /> 西門一帶店鋪很少,北門一帶是荒地,南門一帶有一個南塘市場,因為東門一帶的谷行街、上大街、東新街等商業最為發達,所以後來人們都說「去東門買點東西」,東門的叫法就是這樣來的。<br /> 老東門「是建築多樣化典型的地方」<br /> 深圳墟的建築多為晚清至民國時期所建,雖然房屋低矮,街道狹窄,但是門類齊全。<br /> 1953年,因深圳鎮連接廣九鐵路,交通便利,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比較興旺,寶安縣政府從南頭遷至深圳墟。縣政府就在蛟湖路一帶,也就是東門老街西北面的一片沼澤地。縣政府的舊樓在1979年以後被用作了深圳經濟特區管委會的辦公樓,再後來拆掉了舊樓,蓋起了迎賓館。<br /> 東門舊事<br /> 1912年夏天,一隊日本間諜以普通人的身份通過羅湖橋從「新界」進入深圳墟,在深圳墟的旅館里住了一晚。他們在游記中寫到了:深圳很熱,蚊子很大、很多。<br /> 1925年,廣東國民政府兩度東征廣東軍閥陳炯明、楊希閔、劉震寰,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深圳地區的平湖墟和深圳墟是兩軍必爭的軍事重鎮。<br /> 1925年6月,香港工人舉行大罷工。19日凌晨,香港電車工人分別乘火車或步行到深圳。中華全國總工會派員在深圳墟南慶街22號思月書院(即張氏宗祠、私塾)設立香港罷工工人招待站,招待從香港過來的工人。每日由深圳乘火車回廣州的罷工工人有1000多人。<br /> 1927年,中共寶安縣委領導農民運動,一度佔領了深圳墟。<br /> 1931年,設立了隸屬寶安縣的深圳鎮。民國時,深圳墟的半殖民地色彩非常濃郁。二三十年代,廣東軍閥陳濟棠的胞兄和妾在羅湖火車站附近開設大賭場,並在深圳墟開設了5個小賭場。賭場里吃喝嫖賭樣樣都有。賭具除了骰寶、牌九外,還有當時國內少見的輪盤。賭場還規定,凡是買籌碼1000元以上的,可以免費享受賭場提供的奢侈生活。輸完了錢,賭場還可以發給回家的路費,並「歡迎下次光臨」。<br /> 1938年12月,日本侵略軍從大亞灣登陸。為了抗擊日軍入侵,葉挺率東江游擊隊把位於南慶街的鴻安酒店作為游擊指揮部,上面是指揮部,下面是政治部,但是僅僅運作了7天就不得不從大局出發撤走了。後來,鴻安酒店經常接待愛國志士和港澳台同胞,足以媲美「阿慶嫂」的茶館。被人們稱為「鴻安婆」的店老闆何華益,也成為了深圳的「阿慶嫂」。<br /> 1942年日軍侵佔深圳後,日軍的崗田部隊又將司令部設在這里。解放後,鴻安酒店曾作為寶安縣郵電局和郵電工會會址。梁柏合、陳敏學等幾位老人都清楚地記得,當年許多人趕深圳墟的時候因為沒有面對日軍行九十度鞠躬禮,被日軍兩個巴掌打趴在地上後,胸部再被踩上一腳,甚至被殘暴地打死在街頭。<br /> 1940年,深圳墟設有電報局。現位於福田區上梅林的基督教深圳堂原來位於深圳墟(遺址在今新安酒家西側),為1896年德國萊茵公會所創建,二戰中被日本侵略軍燒毀。<br />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深圳墟鎮先後盤踞著國民黨駐深圳總隊、國民黨縣政府駐深圳警察大隊、稅警團、聯防大隊、護路大隊以及梁基團、蕭天安大隊等兵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侵華日寇的鐵蹄又殘酷地踐踏著老東門這片土地……<br /> 1949年10月19日深圳鎮和平解放,寶深軍管會主任劉汝琛率領駐扎在布吉的人民解放軍,乘火車進駐深圳墟。<br /> 1953年,寶安縣委、縣政府機關從南頭搬到深圳鎮,老東門便成為全縣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活動的中心。深圳戲院、新安酒家和寶安汽車站等一批頗具規模的建築也相繼在五六十年代崛起.

3. 深圳的佔地面積和人口是多少

地理位置
深圳是中國南部海濱城市。位於北回歸線以南,東經113°46′至114°37′,北緯22°27′至22°52′。地處廣東省南部,珠江口東岸,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邊深圳河與香港相聯,市區距香港港島僅45分鍾車程;北部與東莞、惠州兩城市接壤。深圳海岸線全長 230公里,海洋資源豐富,有優良的海灣港口,通海條件優越。

氣候狀況
深圳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區,氣候溫和,陽光充沛。夏季長達6個月。春秋冬三季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為23.7℃,最高氣溫為36.6℃,最低氣溫為1.4℃,無霜期為355天。年日照時數1975.0個小時,年平均降雨量為1608.1毫米。夏秋兩季偶有台風。
人口構成
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其人口隨著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對勞動力的需求而不斷增加。是廣東省唯一以普通話為主流地方語言的城市。據2006年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常住人口1200萬人。

地名由來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

六區十九鎮

深圳市下轄6個區,26個街道辦事處,19個鎮。

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鹽田區位於經濟特區內,寶安區、龍崗區地處經濟特區外。

4. 深圳有多大有一搬的地級市那麼大嗎

市名
深圳市(英語:Shenzhen City 漢語拼音:Shēnzhèn Shì)。中文別稱「鵬城」,英文簡稱Shenzhen。
經緯度
深圳市位於東經113度46分至114度37分,北緯22度27分至22度52分。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廣東省(Guangdong Province)
轄區
深圳下轄6個行政區。
特區內有:福田區、羅湖區、南山區和鹽田區;特區外有:寶安區、龍崗區和光明新區(光明新區是功能區,非行政)。
政府
市委書記劉玉浦,市長許宗衡。
城市面積
全市面積2,020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1952.84平方公里,深圳經濟特區面積為395.81平方公里。
海拔
全市平均海拔70至120米。梧桐山為深圳市最高點,海拔943.7米。
人口
846.43萬人(2006年)。人口密度4334人/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96.83萬人,非戶籍人口800萬人,佔全市人口的81.2%。
民族
深圳是繼北京之後全國第二個聚齊全國56個民族的大城市。深圳市有少數民族人口36萬多人。
時間
北京時間(中國標准時間)。UTC+8。
郵政編碼
518000
電話區號
0755(+86)
汽車號牌
粵B
國內生產總值
6765.41億元人民幣(2007年,比上一年增長14.7%,中國(港、澳、台除外)城市第4名,僅次於上海、北京、廣州)。人均GDP 79221元人民幣(10628美元。2007年,中國城市(港、澳、台除外)第1名)。深圳市是中國首個人均GDP破萬美元的城市。
市花
簕杜鵑
市樹
荔枝樹
行政區類別
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
深圳(Shēnzhèn)與香港山水相連。在短短的27年裡,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國(港、澳、台除外)第一,創造了世界城市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奇跡。
深圳是中國口岸最多和惟一擁有海陸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主要門戶之一,有著強勁的經濟支撐與現代化的城市基礎設施。深圳的城市綜合競爭力位列內地城市第一。到2010年,深圳將建設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區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貿中心、運輸中心及旅遊勝地,將成為現代化的國際性城市。
深圳即將舉辦2011年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2008年12月7日,深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路認定為「設計之都」,成為我國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編輯本段]一、歷史沿革
考古成就表明,早在6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

地名由來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深圳又稱鵬城。
百越部族(史前——公元前214年)
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秦皇設郡(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東晉建縣(公元331——1573年)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宋朝時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盛產食鹽、香料。至元朝,又以出產珍珠著名。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
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
新安古城(公元1573——1841年)
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縣境分割(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復名寶安(公元1913年——1979年)
公元1913年(民國三年),廣東省新安縣復稱寶安縣,縣治仍在南頭。
縣治遷移(公元1938年——1953年)
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深圳建市(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2004年,深圳成為無農村的城市。
[編輯本段]二、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深圳市位於祖國的南疆,廣東省南部,毗鄰香港。陸域位置是東經113°46'~114°37',北緯22°27'~22°52'。東臨大亞灣與惠州市相連,西至珠江口伶仃洋與中山市、珠海市相望,南至深圳河與香港毗鄰,北與東莞市、惠州市接壤。全市總面積2020平方公里。深圳經濟特區是深圳市的一部分,位於東經113°52'~114°21',北緯22°27'~22°39'。深圳經濟特區東起大鵬灣背仔角,西至珠江­口的安樂村,南臨深圳河,北靠梧桐山、羊台山山脈,面積為327.5平方公里,東西長49公里,南北寬平均7公里,呈狹長形。
深圳市所轄范圍呈狹長形:東西長,南北窄。其東西向直線距離,自東寶河口至蛇口半島南端為 155.2 km,至大鵬半島最南端為157.2km;其南北向最窄處自北部邊界至沙魚涌海岸的直線距離僅6km。深圳市行政轄區內的土地總面積 1952.84平方千米;2004年全市建成區面積達550多平方公里,位居全國前列。其中,深圳經濟特區(以下或簡稱特區)土地面積327.5平方千米,是除海南省外最大的經濟特區。
深圳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多為低丘陵地,間以平緩的台地,西部沿海一帶是濱海平原。主要河流深圳河全長35公里。
深圳以平原和台地地形為主,約占總面積的78%。北面和東北面多為山地和丘陵,重巒迭翠,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東部和西部沿海地帶有豐富的海產資源。另有少量台地分布於各區。
深圳市全境屬珠江三角洲,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有三個地貌特徵:南部半島海灣地貌帶位於「大亞灣——大鵬半島——大鵬灣」以及伶汀洋的東部,半島和海灣的海拔絕對高度相差很大,大鵬半島七娘山主峰海拔高達867.4米,大鵬灣水深18—24米,構成槽形海灣、陡峭海岸的地貌特徵;中部為海岸山脈地貌帶,蓮花山系延伸到境內筆架山、梧桐山,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向西南一直到香港的大霧山(海拔959米),逼近海岸,主峰梧桐山(海拔943.7米)是深圳市最高點;北部為丘陵谷地地帶貌,由茅洲河、大破河、觀瀾河、龍舟河等10條河流切割,形成低丘降谷地、階地及台地。
氣候情況
深圳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風清宜人,降水豐富。常年平均氣溫24.0℃,無霜期為355天,平均年降雨量1933.3毫米,日照2120.5小時,適合常年開展旅遊。
土地物產
深圳市耕地總資源2446.7公頃,水果種植面積9946.7公頃,林業用地7.97萬公頃。盛產龍崗「三黃雞」、南頭荔枝、南山桃、石岩沙梨、金龜桔和龍華方柿等農副產品。棲息、繁衍的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有虎紋蛙、蟒蛇、獼猴、大靈貓、金錢豹和穿山甲等;經濟價值較大的兩棲類動物5種、爬行類動物23種、鳥類30種、獸類33種。
環境保護
深圳環境保護工作倡導「環境優先,以人為本」的理念,確保讓市民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2006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水平。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3.7%。主要飲用水源水庫水質達標率98.1%。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6.2%。全年達到Ⅰ級和Ⅱ級空氣質量天數359天。區域環境雜訊達標總面積399.46平方公里。
為鼓勵市民參與環保事業,2004年起深圳設立了「深圳市民環保獎」。2006-2010五年間,深圳將投資250億元,全面開展水、大氣、雜訊、固體廢棄物等十大領域內的294項工程項目。
[編輯本段]三、行政區劃
深圳市共設6個市轄行政區。其中,深圳經濟特區內4個區,即福田區、羅湖區、南山區、鹽田區;特區外2個區,即寶安區、龍崗區。6個區共轄51個街道、622個社區。
2007年5月31日,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光明新區,管轄公明、光明兩個街道。

應該有你要的資料; 了

5. 有誰知道深圳下沙村的歷史,還有下沙黃氏的歷史

深圳下沙村的歷史

農村城市化以前,福田區下沙村是一個下轄東涌、大圍、村仔、圍仔、新村、東頭村等6個自然村組合的小村落,共有耕地15000多畝,海上作業面積40000多畝,村民以黃姓為主,世世代代以種田、捕魚、養蚝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如今的下沙,樓宇鱗次櫛比,商鋪星羅棋布,鬱郁蔥蔥的大王椰矗立在大路兩旁,筆直的下沙大道在區內延伸,豪華舒適的星級酒店喜迎八方來客,文化廣場寬闊優美,規模宏大的體育場、游泳池和康樂文體中心及商業購物中心、保健醫院等一應俱全。

隨著城市化腳步的匆匆,下沙村所在的福田區沙頭下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發展突飛猛進。難得的是,下沙在發展現代經濟的同時,也不忘記文化建設,這里不僅有雄偉壯觀的下沙牌坊、黃思銘公世祠、美麗的社區文化廣場和文化體育中心,吸引著中外來賓,如今又多了一處弘揚傳統文化、見證下沙歷史和展現改革開放成果的場所——下沙博物館,在博物館揭幕之際,記者隨下沙實業股份公司的工作人員進行了探訪。

福田區下沙村是深圳市著名的鄉村旅遊景點之一,該村也因為每年一度的大盆菜宴而聞名海內外。今天,下沙村又迎來了一大盛事——下沙博物館揭幕開館了。

四大展廳展現嶺南文化

「沙頭、梅林兩鄉,山川靈淑之氣,鍾奇毓秀,蔚為巨族,故歷代以來,巨室大家甲於他姓,儒流聞望,濟濟翔翔,其仁孝之意,著於古而流於今;禮讓之風,作於前而興於後,洵非他族所能及者。」這是摘自清乾隆五十四年《重修族譜序》中的一段話,其中充滿了對下沙的溢美之辭,也激發了記者參觀下沙博物館的熱望。

從濱河路進入下沙社區,「下沙人民歡迎您」幾個大字便道出了下沙人民熱情好客的心聲。走在下沙社區的道路上,林立的商鋪,蔥郁的樹木,美麗的雕塑,樸素的居民,真有一種恍入桃源的感覺。

走進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金色的雕塑,刻畫著漁民、稻穗、海燕等。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博物館序廳的主題雕塑,寄寓了當今下沙人民對新時代繁榮盛世的傾情歌頌。

據介紹,下沙博物館主要保存的是具有濃濃南粵風情和嶺南風格的傳統文化物品,主要包括古文物、雕塑、畫幅、照片等。博物館分為四大展廳,分別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了下沙的文化。在博物館里,記者看到,氣勢恢宏的駿馬雕塑、古舊純朴的民居模型、其樂融融的圍吃大盆菜雕塑……無一不展現了這個村莊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第一展廳為「駿馬堂堂出異方」,主要介紹了下沙的起源。該展廳主要展出了駿馬雕塑、立村先祖黃峭山(俗稱峭山公)、辛亥革命名將黃耀庭等下沙歷史人物和名人的畫像、雕塑、史書、介紹,以及下沙人使用過的部分文物。在這個展廳的一角還包括一個放映廳,採用了先進的投影設備,可以容納近百人,主要放映介紹下沙過去和現在的專題片,屆時遊客可以在這里了解下沙村的今昔概貌。

第二展廳為「耕山耘海八百年」,主要展出下沙人過去使用的部分生產、生活用品,包括以前下沙村民居住的瓦房微縮模型和一些農具等。下沙的養蚝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而這里出產的蚝也因為鮮味獨特而稀有,深受大家的喜愛。這個展廳有一組反映下沙人民養蚝情景的雕塑,它深深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據說1992年以前,下沙村民通過揚船和撐著滑板到靠近香港元朗和天水圍的蚝田種蚝、收蚝。

第三展廳為「天下共享大盆菜」。下沙村的大盆菜宴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每年的元宵節和一些重要日子及喜慶活動,除了舉辦大盆菜宴席外,還會舉辦舞龍、舞獅及唱演傳統戲,吃過「大盆菜」,盼望來年國泰民安,五穀豐登。據介紹,大盆菜是由蚝、鴨、豬肉、鱔魚、魷魚、油豆腐、支竹、牙菇、鱔干、肉皮、雲耳、冬菇、芹菜、蘿卜等15種菜做成。展廳里還有一些展示大盆菜製作過程的特寫鏡頭。這里還設有兩個電腦觸摸屏,可以方便人們進一步了解有關大盆菜的信息。2002年2月23日,下沙村舉辦了具有濃鬱南粵風情民俗的「黃氏宗親會」元宵節,以「大盆菜」3800桌,6萬人共嘗的規模獲得了吉尼斯世界之最的紀錄,轟動一時。吃大盆菜的位置就在下沙祖廟和黃思銘公世祠前,這是一座具有清式宗祠建築風格的祠堂,也是深圳市區內最大的宗祠之一,位於博物館旁邊的文化廣場內。

第四展廳為「繁榮強盛看今朝,富而思進向未來」,這個展廳以圖片展為主,主要反映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1992年下沙村演繹為下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後,實現了由農村向城市化的大轉變,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的情景。

投資千萬元,建起下沙博物館,旨在弘揚傳統文化和發展社區大文化

2002年,下沙實業股份公司做出一項驚人的決定,劃出幾千萬元專項資金用於建設一座博物館大樓,設有博物館,圖書館,老幹部、黨員、老人活動中心,治安監控中心和幼兒培育中心等多功能場所。

下沙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漁村,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化氣息的社區,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艱難和坎坷,目前下沙實業股份公司的辦公大樓還是多年前的一棟老樓房。下沙村為何不先修辦公樓,反而要斥巨資建起一座博物館大樓呢?

下沙實業股份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告訴我們,社區文化是一切工作的載體,辦公室要改建、裝修,但不急於一時,而博物館的建設則是絲毫等不得的事兒,因為下沙的許多傳統文化已逐漸消失了,包括養蚝、民間傳統等等,現在的許多年輕人,包括下沙的部分本土村民都不太清楚下沙以前的那段歷史了,因此要有一個載體,來保存下沙獨特的民俗文化。

這位負責人還告訴記者,下沙實業股份公司建立博物館,其宗旨一是為了發展社區大文化,通過博物館的建設把下沙800多年的歷史記載下來,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下沙的獨特風俗民情,了解嶺南文化;二是把博物館建成一個教育基地,通過博物館培養和教育下一代,讓他們更加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同時激勵他們發揚先人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繼續奮進,為下沙的未來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正如下沙股份公司董事長黃英超為博物館的題撰「謹以此,獻給黃氏列祖列宗,獻給下沙的過去,獻給下沙的今天,獻給下沙的未來。」

「駿馬精神」推動下沙不斷推陳出新

是什麼動力推動下沙不斷創新、不斷進取呢?

在下沙流傳著這樣一段祖宗遺訓:「駿馬堂堂出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則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念祖宗香;惟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這是一千多年前的先祖黃峭山所留下的。峭山黃公所處的年代,是「百善孝為先」的年代,「父母在,不遠游」是當時的行為准則,而峭山黃公卻大膽讓兒子們各奔異鄉,創家立業,這在當時要有怎樣的胸懷和膽識啊!如今的下沙人民,峭山黃公的子孫們骨子裡流淌的也是這種「敢為天下先」的「駿馬」精神,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下沙人在給世人帶來無數驚奇的同時,也創造了不少發展奇跡。

2004年,在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下沙股份公司委託中國環境規劃院編制了下沙生態社區建設規劃,近期下沙建成了廣東省首個生態示範社區,目前下沙生態社區工程的中期規劃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將在社區外圍建設人工濕地環保教育基地,營造完善的濕地生態系統。

城市化重要的是人的現代化,而人的文化修養和文明素質要靠長期熏陶。下沙人今天意氣風發,下沙人今天富而思進,下沙社區今天文明和諧,這得益於下沙長期以來對文化的倡導和堅守。下沙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吸引了很多投資者前來置業。目前,30多家企業、800多家工商戶已落戶下沙,下沙的旅遊事業也蒸蒸日上,每天都要接待上百位中外遊客,做到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同步發展。博物館內的一組反映過去下沙人生活場景的雕塑。
下沙村,地處深圳灣畔,與香港元朗隔海相望。目前集體土地面積約0 .35平方公里,本地村民440多戶,1300多人、暫住人口約4萬。分為八坊。有下沙牌坊、黃思銘公世祠、陳楊候廟、佛祖像等歷史古跡,有村建博物館及休閑公園。
這是一個有著800年歷史的古村,現在她又是深圳城市中心區的旺地。紅樹林80%的面積都在下沙村范圍內。南宋時期,黃墨堂遷居來此,成為下沙黃氏的先祖。後裔以捕魚種田為生,為在這塊土地更好地繁衍生息,世代相傳,在此種植了紅樹林防禦海潮。
如今,下沙已成深圳市集體股份經濟發展的範例之地。轄區內大型企業林立,商貿活躍。也因其治安逐漸好轉,管理趨於規范,成為宜居之地。
在規劃中找生產力
祖上以漁業與耕種為生的下沙村,由於地處深圳灣畔,在早年遠談不上「中心」,甚至顯得有點邊緣。直到改革開放之後的上世紀80年代,下沙由於整個環境差強人意,在福田區當時的15個行政村中處於落後狀態。
但在上世紀90年代初農村城市化之後,新改制的下沙股份公司開始蓄勢發力。下沙實業股份公司董事黃禮昌回憶起這段歷程時曾表示,下沙在近些年的發展得益於當年的超前意識。當時,下沙股份公司的一班領導提出「規劃就是生產力」。
因為當時下沙要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規劃無序。下沙股份公司一位老員工表示,那時的下沙村,市政無規劃,民房建設亂,是有名的「走路難、用水難、用電難、排污澇難」的「四難村」。針對這樣的局面,公司領導層痛下決心,出資300多萬元聘請英國聯利建築公司對下沙社區進行總體規劃設計。緊接著,舊村拆遷的硬仗也打響了。

溯源深圳下沙百家姓之「黃」姓
「駿馬堂堂出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則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念祖宗香,惟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

在深圳、在廣東,在全國各地,許多黃姓後代在很小的時候都被教背這首詩———父兄們說,憑這首詩,就可以認出千百年前是一家的兄弟。

根在何處?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我的根在何處?」……一個人,無論在什麼地方,不管漂泊多遠,這些都是他關心的,甚至是魂牽夢繞的。這種生生不息的尋根意識,強化著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向心力、凝聚力。

一個姓氏的繁衍生息、一個家族的興衰聚散,記載著先人們感人至深的創業歷程,打著時代的烙印,折射出歷史文化的鮮亮。這里有喜有憂,有經驗總結,有血淚教訓。這是活生生的歷史,不帶虛偽和矯飾,也沒有任何功利色彩。

從本期開始,我們「溯源深圳百家姓」……努力探尋各姓氏、家族在深圳地區源遠流長,探尋其由來、流動、遷徙、繁衍的社會生活風貌、成長變化軌跡,希望能為年輕的深圳人了解歷史,愛鄉愛國,感情交流,起到些許幫助。(雪松)

黃姓,是有史料記載的深圳百家諸姓中最古老的居民。

1670多年前,黃氏就從中原來到深圳。

以廣九鐵路為界,深圳的西部地區主要分布著廣府人,東部則以客家人為主,而深圳黃氏先祖,也因此可以溯源兩大分支———廣府黃氏和客家黃氏。

古黃國後裔

黃姓主根在古黃國(今河南信陽地區潢川縣),而黃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姓纂》:「陸終之後受封於黃,為楚所滅,以國為氏」。

黃氏在三千年前周武王取得天下之時,曾被封於黃國也就是現在河南省潢川縣之西的地方,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少昊金天氏的苗裔,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被晉滅。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

3、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少數民族。《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仍是黃國遺民的後裔。(虹)

堂號郡望

「寬和堂」:漢代黃霸為河南太守,為政寬和。宣帝時因事落獄。官民齊為呼冤,終平反。

「江夏堂」:後漢黃香,幼喪母,對父最孝,夏天把父親的席子扇涼,冬天把被褥暖熱:「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黃姓堂號還有「思敬」、「逸敦」、「敦睦」、「熾昌」等。「熾昌堂」以黃峭山公外八句詩末「熾昌」二字為名。

江夏郡:漢高祖置郡。東漢大臣黃香之族所在。

會稽郡:秦置郡。東漢黃昌之後。零陵郡:西漢置郡。三國黃蓋之族所在。巴東郡:東漢置郡。東漢蜀將黃權之後。西郡:甘肅永昌一帶,酒泉黃衍之後。

�默堂黃居士塔

這是南宋古墓,它建在深圳蓮花山西北坡。據稱所葬的就是下沙黃氏一世祖黃默堂。

現在,下沙村、上梅林村、寶安上合村香港新界米浦等村的黃姓後人,每年的重陽節都要來此掃墓祭祖。

默堂黃居士塔是深圳地區發現的惟一的南宋時期塔形古墓,就是在廣東地區也較為罕見。2001年被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虹)

廣府黃氏:參山衍派,椰樹長春

●本報記者劉一平實習生孫海英

溯源晉代黃舒

深圳最早的廣府黃氏,是著名的「南粵孝子」黃舒。331年東晉設立東官郡後,他的父親黃教就來到東官郡寶安縣的一個村子。

黃舒之「孝」千古留名(本版曾有詳細介紹)。「鄉曲爭傳黃孝子」,人們將他比作春秋孝子曾參,給他家門掛匾,書「參里」二字,黃宅旁一座無名山,也由此被稱為「參里山」、「參山」,而村名也隨之改為「參里」(今寶安沙井鎮沙井中學一帶)。

黃舒死後葬於「大田鄉豬母崗」,就在現在的步涌村大田路旁。2001年,在一片茅草叢中,深圳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副研究員彭全民和當地村民發現「黃舒墓」,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步涌鄉的江炳球先生對記者講述了尋找「黃舒墓」的事:「彭先生1984年就在這兒尋找黃舒墓,可是沒找到,一直念念不忘,我也記得聽老輩人說,有一個這樣的墓。後來發現它就在一片草叢里,不鑽進去根本看不到,地點就距當年彭先生尋找的地方僅100多米。」

彭全民認為,當時南方文化盛行,黃舒將中原傳統孝道從中原帶到深圳,並一直影響至今,他是深圳地區漢越(南北)文化大融合的一個重要標志。

廣府黃氏村落與黃舒

深圳廣府黃氏的老村落不少,村裡的家祠和族譜都提到黃舒———福田上沙黃氏、下沙黃氏、上梅林黃氏、南山北頭村黃氏,還有寶安區的上合村黃氏等村民們都為之自豪。

上沙村的懷德黃公祠,灰瓦覆面,在祠門的兩側,嵌著大理石的祠聯:「參山衍派,椰樹長春」。相鄰的下沙祠堂里,則可以看到「澤傳參里,聲訖程鄉」的祠聯。

南山區北頭村的黃氏,自元朝起就在這里立村,至今還保留有清同治年間所編的族譜,其中記載寶安人黃舒「生八子,分居各處,綿綿瓞瓞」。

寶安上合村黃氏宗祠的第二進,有一個清代重修的「孝行流芳」的牌坊,據彭全民先生介紹,深圳地區共有4處紀念黃舒的牌坊,現在只有這一處僅存,牌坊正面上刻「奉旨旌裱」,兩側有對聯:「西晉倫常南粵士,六年廬墓一生心」,背面對聯「名開子輿當日里,孝傳司馬鰄朝人」。

顯然,深圳西部黃姓村落與黃舒有密切關系。而彭全民先生告訴記者,還不能證實這些老村都是黃舒後裔。因為到目前為止,還缺乏確鑿證據,「畢竟相隔了好幾百年,族譜或傳說還需要進一步的考證、研究。」

雖然相隔的數百年中,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遷還不得而知,不過,這種現象很好地說明了黃舒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幾百年前是一家

在深圳福田區的版圖上,上沙和下沙相鄰而居,先祖是1100多年前唐末的黃峭山。此人曾任浙江、兩廣的軍務,宋朝時先後被追封為侍正學士、刑部尚書、太子少保。黃巢之亂,客家先民進行第二次大遷徙之時,他遷入閩南邵武和平鎮。吸取皇室子嗣爭名奪利的教訓,他命各房只留下長子,其他的子孫到外地創業,還留詩一首(見題頭)作為日後黃氏後代相認的「密碼」。

有趣的是,記者的朋友黃天顏小姐是「廣西人在深圳」,還在三四歲的時候,父親就讓她背誦這首詩,她還記得父親講的「有21個兒子的老祖宗的故事」。

沙頭上沙黃氏,立村已經900年左右,黃金堂為開基立業的一世祖。上沙村曾叫「椰樹村」,村內懷德黃公祠所題的「椰樹長春」,表達的是族人的良好願望。

800多年前,黃峭山的後裔黃默堂在下沙建村,成為下沙的一世祖。

從名字上看,黃金堂與黃默堂像是「兩兄弟」,可彭全民先生考證族譜發現,黃金堂的孫子竟比黃默堂還要大80多歲,如果黃金堂和黃默堂是兄弟,彼此間至少相差120歲,這顯然不可能。他倆可能是「左兄右叔」(左兄,黃金堂尊稱;右叔,黃默堂別號),是不同輩的親戚。

福田村黃氏,來源於上沙黃氏。公元1192年,黃金堂的第四個兒子黃西孫,遷到松子嶺的南沿定居,帶領兒孫開荒造田,村名後來就定為「福田」。

上梅林黃氏,則是下沙黃默堂的後代,建有「梅庄黃公祠」。

孫中山戰友黃耀庭

提起近代名人黃耀庭,下沙黃姓族人都會非常驕傲與尊敬。

黃耀庭原名黃恭喜。1900年加入興中會,孫中山為他改名「耀庭」。孫中山發動三洲田起義,黃耀庭被任命為中路先鋒官,以英勇善戰聞名,起義失敗後去了南洋。

辛亥革命成功後,黃耀庭回到家鄉沙頭下沙定居。孫中山請他出來做官,他以「做慣乞丐懶做官」拒絕了。當時南頭縣城的縣太爺貪污腐化,還在光天化日之下侮辱婦女,黃耀庭非常氣憤,請來廣西武師將他狠揍一頓。縣太爺懷恨在心,趁他生病時,指使人將他毒死,年僅50歲。

下沙村人非常看重黃耀庭,在村內的黃思銘公世祠里,張掛了他的畫像。客家黃氏:坑梓故里300年

雖然沒有廣府黃氏在深圳地區那樣悠久的歷史,但是客家黃氏在遷入的300多年時間里,對深圳東部地區的開發,做出很大的貢獻。

深圳地區客家黃氏比重最大的,主要是坑梓黃氏(「坑梓」就是黃氏族人對故里的稱呼),坑梓鎮現在有23個姓氏,而黃氏就佔了總人口的80%。

有一種有待證實的說法是:黃朝軒的先祖,也是唐末的黃峭山———如果得到證實的話,深圳的客家黃氏和廣府黃氏,就是同宗同源的兄弟。

一世祖黃朝軒:江邊村行醫

深圳學者劉麗川在坑梓共收集到8本客家黃氏族譜,她發現,各譜都尊黃朝軒為一世祖。據介紹,明末清初的黃朝軒是一名「走方郎中」,明朝末年,由嘉應州(今梅縣)移居到惠州府白馬碗窯,再移居到坪山江邊村。

坑梓「城肚」(即秀山世居)的黃漢英先生講:「聽老人說,朝軒公是明朝官員,因不願為清人做事,開始隱居。」有一種有待證實的說法是:黃朝軒的先祖,也是唐末的黃峭山。

二世祖黃居中:立足坑梓

精湛的醫術,使黃朝軒很快積蓄了財富,後來他的次子黃立中留在江邊村,長子黃居中一家5口則移居坑梓,從此發展為人丁興旺、財大氣粗的旺族,後裔至少在數萬以上。

民間對黃氏在坑梓的大發展,有一個「異口同聲」的傳說:當時老坑梓的土地,屬於原住戶高姓人所有,當時因為剛復界,還無力翻修已經損壞的高姓祠堂,而黃居中要在此落籍,便與高姓人商量,由他出錢,高姓出地,蓋兩間祠堂,各自一間。因為高姓人得罪了風水先生,而黃姓人則很殷勤,風水先生就悄悄讓黃姓人挑選看上去破舊卻能旺才旺丁的祠堂,高姓人不明就裡,選擇了漂亮的那間,結果就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過,專家對此有另外的觀點,劉麗川撰文認為,清初出現「康乾盛世」的大背景,推動了深圳地區客民的起步與興旺。(劉一平孫海英)

客家圍「漣漪」分布�

坑梓黃氏興旺後,興建的客家圍達幾十個,大都圍繞河流「漣漪般而建」,二世祖黃居中在河中上游建洪圍,他的兒子則在河的上游和中下游各建圍堡,再建的圍屋則如同擴散開去的漣漪,圍繞祠堂分布。

其中的洪圍、三世祖黃昂燕創建的新喬世居,是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六世祖黃奇緯創建的龍田世居,則是省級文保單位。

彭全民介紹,客家黃氏崇尚文化,注重教育,有一座圍堡,就有一所私塾,供族人子弟讀書。如光緒年間的「光祖學堂」,就是黃氏在興新學的潮流中,廢除私塾後辦起的新型學校,是「光祖中學」的前身。(一平)

�「百鳥歸巢」大盆菜

每年元宵節,下沙黃姓有個宗親性質的活動——吃「大盆菜」。

下沙黃老伯告訴記者,吃「大盆菜」源自宋代,明清時被稱為「新安盆菜」,原來一個木盆,四條長凳,八人一桌。現在用不銹鋼盆,盆里一層層放入十幾種菜,最上面是雞鴨,寓意「百鳥歸巢」,企盼團圓。去年分3大場地燒制菜餚,1000人下廚,使用150口大鐵鍋煎、炸、煮、燜、炒,用料52000公斤,擺出3800張流水席,宴客6萬人。

6. 深圳最古老的古村落都有哪些

有300多呢!
據《寶安縣志》記載,1979年深圳建市的時候,客家人佔了原住民的六成左右。客家人進入深圳,最早在宋元時期,而大規模進入深圳則是在明末清初。他們分布在鹽田、龍崗、龍華、坪山、大鵬,羅湖、寶安、南山等地,並且在那些地方留下了一大堆客家民居建築群,根據粗略統計,在深圳保存下來的還有300多座。
最著名的有10座:鶴湖新居、觀瀾版畫村、甘坑客家小鎮、大萬世居、高嶺古村、西麗麻磡村、南山長源村、新橋世居、田豐世居、大鵬所城等。

7. 中國唯一沒有農村的城市在哪裡

中國唯一沒有農村的城市在深圳。

早在1992年,深圳就完成了原特區內的城市化工作,原特區外的寶安、龍崗當時還是「關外」。2004年7月,寶安區全部撤鎮改街道,8月龍崗區全部撤鎮改街道,鎮一級建制在深圳成為歷史,9月龍崗區全部完成「村改居」。這樣在那時候深圳就沒有農村,沒有鄉鎮了,整個深圳所有常住人口均為城鎮人口。

(7)深圳老村落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參照《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寶安龍崗兩區城市化進程的意見》第三條,准確把握寶安、龍崗兩區城市化的工作重點及各項政策措施。

(一)行政管理

寶安、龍崗兩區要依法進行撤銷鎮建立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的試點工作。

1、原則上,撤銷一個鎮設立一個街道辦事處,一個村民委員會(簡稱村委會,下同)成立一個居委會。街道辦事處的內設機構名稱可以改變,但編制規模和職能基本維持不變。

2、撤銷鎮建立街道辦事處後,街道辦事處作為區級政府派出機構,受政府委託行使管理社會經濟的職能。原鎮屬企業歸街道辦事處管理的,必須政企分開,條件成熟的可以進行改制。街道辦事處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強社區建設和城市管理方面,切實加大社區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力度。

3、成立居委會後,居委會與原村委會集體經濟組織脫鉤,獨立運作。其人員工資、辦公用房和辦公經費由區財政承擔,市財政按規定在開辦費上給予適當補貼。

(二)戶籍和計劃生育

1、農業戶口村民一次性辦理「農轉非」手續,轉為非農業戶口的城市居民。具體方案由市公安局提出,報市政府批准後實施。

2、農業戶口村民(農業人口)的育齡夫妻,如果只生育一個孩子是女孩的,從村委會改為居委會之日起,四年內可按間隔期規定再安排一個生育指標;本人自願將戶口遷出居委會,在戶籍遷移時雖已安排生育指標但未懷孕的,取消該生育指標。

8. 深圳的面積和人口

深圳市面積有1994.47平方公里。
深圳,簡稱「深」,別稱鵬城,廣東省轄地級市,是廣東省副省級市,國家計劃單列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國際化城市、科技創新中心、區域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全市下轄9個行政區和1個新區,總面積1997.4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927.96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深圳市常住人口為1767.38萬人。202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為30664.85億元。
深圳最早的前身為廣州府寶安縣,[156]深圳之名始見史籍於明朝永樂八年(1410年),1979年成立深圳市,1980年成為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新興移民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被譽為「中國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