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深圳資訊 » 東北建設深圳付出了多少
擴展閱讀
福州哪裡有奧特曼專賣 2025-08-05 22:29:27
福州哪裡可以治療耳聾 2025-08-05 22:28:00
廣州老地方有什麼好玩的 2025-08-05 22:12:11

東北建設深圳付出了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9-04 02:58:48

㈠ 大家對東北人的印象如何

在上大學之前我從來沒有遇到過東北人,因我我一直都在我們來家上學,所以也沒什麼外地人。而且我對東北人也就早有耳聞了,東北人據說都挺豪爽的而且愛交朋友

然後到了大學之後,學校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我也有幸見到了東北人。那是在剛來的晚上誰都對誰不熟悉,然後宿舍特別熱,我們都到陽台上去玩手機去了,然後突然一個獨特的嗓門打擾了我,東北口音我早有耳聞。他說:「大傢伙,來交個朋友」。然後我們都拿了小馬扎坐在陽台上去嘮嗑,其實彼此西都不太熟悉嘛,然後坐在一起也是沒話說,但是那個東北哥們就不一樣什麼都能談得上,誰都能聊得來,而且親切熱情

㈡ 有多少東北人在深圳

以前八十年代深圳正在建設的時候,基建兵大部分都是東北來的,深圳人很有東北情結的 好多深圳投資拍攝的電視劇都是發生在東北的

㈢ 當年有哪些城市參與過援建深圳特區據說武漢市援助了很多很多是嗎

深圳,改革開放之後發展起來的一座現代化大都市,改革開放之後,1979年成立深圳市,1980年設置經濟特區,是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新興移民城市。深圳在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服務、外貿出口、海洋運輸、創意文化等多方面佔有重要地位,也在中國的制度創新、擴大開放等方面肩負著試驗和示範的重要使命。

深圳

深圳經過40年的發展就成為了國際性的大都市,成為中國僅次於北京、上海的特大城市,和國家的大力發展是分不開的,在深圳的發展過程中,國家安排全國很多城市支援深圳,而武漢在深圳的發展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武漢,我國華中區域特大中心城市,2019年武漢整個GDP排名全國第八,可能有些人覺得這對於武漢而言,說明武漢發展的非常好了,但是了解武漢歷史的人發現,現在這個水平是武漢應該佔有的位置。

民國時期漢口高度繁榮,被譽為東方芝加哥,武漢三鎮綜合實力曾僅次於上海,位居亞洲前列。在民國時期,武漢的經濟水平排名全國第二,僅次於上海,所有就有了大上海、大武漢這一稱呼。

而到了新中國時期,武漢經歷了發展陣痛期,曾經排到了15名開外,但是武漢在整個國家發展過程中做出的貢獻可是一點也沒有少。就比如,在深圳早期建設時期,武漢貢獻非常大。

作為第一批深圳建設的參與者,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當時還稱武漢鋼鐵設計研究院)參與了深圳市第一版城市總體規劃,編制了深圳市第一本工程建設標准,設計了深圳市的第一座立交橋——洪湖立交橋,規劃和設計了國家第一個保稅區——福田保稅區。

武漢

今天的深圳,一片煥榮,煥發著青春的氣息,在今日武漢同樣為深圳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武漢的高端人才外流到深圳是最多的,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都在深圳建立了研究所,和特區進行了深度的合作,我相信有了武漢和深圳的深度合作,兩地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㈣ 四人製造鶴崗第一大案,震驚東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作為老工業基地,東北三個省對新中國的建設付出了太多的代價,當時,國家對東北三省和東北人民的待遇很好,當時,東北經濟迅速崛起,東北人民逐漸致富,改革開放後,雖然東北人民仍然比較老套,但有些人帶頭,東北悄然發生了變化,經濟的增長將導致一些罪犯的出現,犯罪率將逐漸上升,震驚東北甚至整個國家的黑龍江鶴崗1.28南山地雷槍擊案,每個人都不為人知,持槍謀殺,搶劫金錢和犯罪現場非常可怕,那呢 孫海波,嚴文玉,田元和田玉是本案的主角。 他們四個都出生在黑龍江鶴崗。

1.28支槍案引起了全國的關注,該州派出了一支嚴重的犯罪團隊在有限的時間內解決此案。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沒有人要求屍體。 經過反復研究,民警認為這是搶劫案之一,經身份確認後,該人為田元。 根據這一線索,警察跟著葡萄藤走來,逐漸接近他們想要的東西,最後確認了剩下的三人,並開始逮捕他們。 孫海波,嚴文鈺和田雨都被捕並繩之以法。 由於案件性質極其惡劣,三人均被判處死刑並立即處決。 到目前為止,1.28的射門已經解決。

㈤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經濟學依據是什麼

民國時期,東北的鐵路,工業等現代化產業均佔全國總量的一半以上,中國的工業萌芽起源於東北,因為那裡的工業基礎好,資源豐富,地理優勢明顯,故稱為共和國的長子。
但是改革開放時期,由於全國性支援沿海,東北承擔了改革開放大業成本的承擔者,石油豐富的大慶,鐵礦石豐富的鞍鋼等,竟然在改革開放時期發不出工資,木材豐富的大興安嶺,長白山的當地居民竟然收入微薄,他們哪怕是賣掉一顆樹木都是幾個月甚至1年的工資,但是這些資源都由國家調配,並且收入都擁有建設沿海,將資源調配給沿海之後,企業沒有利潤來源,仍有沿用建國時期的計劃經濟,而此時沿海在東北等資源豐富地區的資源下飛快發展,並且轉變為市場經濟。
目前沿海城市高度發達,而東北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當前仍處於計劃經濟轉型期,與情,與理都應該振興東北,因為建國60年,東北都在付出,目前已到無油可榨的地步,大慶的油快抽幹了,鞍山的兩座鐵礦石山脈也快平了,大小興安嶺,長白山的木材砍伐成了禿山。
並且東北大部分企業都是軍工國有企業,火箭,潛艇的材料都是那裡製造的,這些企業哪有多少利潤可言,在國家困難時期賣給軍隊保衛祖國怎麼能賺取利潤。
由於以上種種造成了東北的現狀。
東北在全國來講是相對獨立的經濟體,地域遼闊,方位處於東北亞正中心,工業基礎好,農業資源豐富,人民勤勞,有何道理不振興?

㈥ 東北沒有了人口優勢,將來何去何從

東三省一直是我國的工業中心。當時很多重工業都在東三省,而且東三省經濟也算是比較發達。鑒於東三省有很多的就業和投資機會,當時很多省份的人都跑到東三省來發展,彼時東三省的人口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其中山東、河南等地區的人口進入東三省最多。

而在近十多年來,東三省經濟增長緩慢,在全國各省GDP排名中也是靠後或者墊底。導致東三省經濟不景氣的原因有二個:一方面,過去國家把各種資源都向東三省傾斜,現在改革開放後,就不可能這么作了。另一方面,東北的經濟體制早已跟不上市場發展需求,國企效率低下,缺乏創新與活力,再加上負擔比較重。而民間投資又沒有在東北生根發芽。所以,東北經濟下行,人口外流並不奇怪。

那麼這些年東北經濟不景氣,發展的機會較少,東北人口外流嚴重,他們究竟都跑到哪裡去謀發展了呢?第一,京津冀地區。東北人在離開家鄉後,最想去的地方是首都北京,除了北京離東北比較近,來往東北比較容易之外,北京作為我國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藝術中心,體育中心。而東北人在各方面都有一定優勢,所以,東北人跑到北京發展的比較多。

第三,上海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城市,也吸引著不少東北人口流入。上海的優勢主要是地理方面的優越性。上海地處長江出口,而且跟江蘇浙江接壤,南北交匯貫通,所以對全國各地的吸引力都是非常強的。以前東北人選擇上海發展的不怎麼多,但最近幾年很多東北人都跑到上海去發展了。有媒體測算出東北人口占上海人口4%左右,以上海人口2400萬統計,那麼在上海的東北人有近90萬。

第四,東北人口流向比較多的是三亞。有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在三亞有40多萬東北人,其中哈爾濱就有20萬。如果再統計一下整個海南島,那東北人的數量也能達到100萬人以上。

三亞之所以吸引這么多東北人:一方面,三亞及海南島處於與東南亞地區做生意的優越位置,有更多的做生意的機會。另一方面,三亞及海南島氣候宜人,風景優美,這種季候適合養老產業的蓬勃發展,很多東北人就跑到三亞及海南島上發展養老產業了。

㈦ 【求教東北人,對張學良的看法。】

關於張學良的歷史檔案均已解密,也非什麼歷史敏感的東西。所以不需要了解東北人是什麼看法,全世界人民都可以得到共同的公斷,那就是張學良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他可以與岳飛,戚繼光,鄭成功並列。

我是東北人,我談談我的看法,當然也是歷史學家們的公論。

要寫張學良918的論文,不能從不抵抗寫起,而要從中國當時大的歷史背景出發。那就是張學良非常著名的一句話:「中國必須先統一,後抗日」,不統一的中國是不能抗日的。

關於東北領土,首先國民黨初期是希望放棄東北領土,換取日本對中國革命支持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張氏父子再為中國守江山。

中國疲弊,無能保衛領土,而東北則成了蘇日兩強的眼中肥肉,日本人對東北的要求是宣布獨立,為日本全面侵華提供幫助。

當時中國軍閥的背後都有帝國主義支持的背景,中國軍閥之間的混戰其實與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利益爭奪有很大關系,也凸現中國其實是一個半殖民地國家。而張作霖的發家背景,就是日本。但是日本對東北獨立的要求,張作霖始終堅持鎮守中國領土,無動於衷,最後終遭日本毒手。

當時的東北軍高級將領在親中親日的問題上,親日派的力量不小,親日與當時中國的現實情況,與他們的個人利益是息息相關的。張作霖一直居中,不表態。張學良則屬於明顯的親中派。

張作霖遇害後,張學良緊急接班,在穩定了東北形式以後,對外發喪,並且宣布東北易幟到中國一邊。張學良這樣做,有人說是為父報仇。但其實最重要的是愛國情結。

因為當時中日的有識之士都很清楚,日本小國全面侵華是蛇吞象的不智之舉,張氏父子也明白這點,所以才敢跟日本對峙多年。所以如要報殺父之仇,盡可宣布東北獨立,推動日本侵華,借中國人的手殺日本人,而東北則可坐山觀虎鬥。

而張學良選擇了易幟到中國這邊來,這是他愛國情操赤子之心的體現,因為他的這個選擇即等於宣告全面於日本翻臉,一旦強大的日軍開將過來,前有強敵,後無援兵,內有內訌,外無險地可守(東北平原一馬平川)的東北軍將處於必死之地!

但如果東北當時沒有選擇易幟到中國這邊,現在的東北應該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並且會被充當帝國主義(美日蘇選其一)壓制中國崛起的重要地區。

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所看到的,日軍如期而至,東北軍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反抗。東北軍不反抗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列舉重要幾項,重要性沒有先後順序:

第一、軍事硬實力相差懸殊,按照後來整個抗日戰爭,中日軍人死亡6:1的比率來看,20多萬東北軍的戰鬥力還不如3萬日軍,更何況日軍有上百萬!而且是初出茅廬,風頭正勁時期的日軍。而且918爆發時,20萬東北軍在關內,關外的東北軍大約5萬多,還都不是主力部隊。實際上沒有抵抗的可能性。

第二、軍事軟實力相差也懸殊。剛才提到,東北軍很多高級將領都是親日派,這跟當時中國積貧積弱武力對抗日本有關,也跟他們自身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有關。東北軍內部因為親中親日的問題爭論不休,派系分明,矛盾非常尖銳,鬧到最後親日派的張宗昌引日本人進山東,爆發五三慘案,親中派的郭松齡倒戈被殺,張學良又殺了親日派的常楊二老。由此可見,東北軍內部矛盾深重,與日軍交戰,可能降日的比抗日的還多。而且當時的東北軍已經非常腐化,高級軍官都成了億萬富翁,也大大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而日本人則是沒有腐敗,團結一心的。

第三、沒有中國保護,東北抗日沒有援兵。當時的中國處於積貧積弱,半殖民半封建的狀態,根本沒有能力保衛東北領土,憑借單薄的東北軍,在一望無垠的大平原上螳臂檔車,是無謂的犧牲。蔣介石早在五三慘案的時候,就在日記裡面寫下著名的「堅決奉行不抵抗主義」。蔣介石的「堅決奉行不抵抗主義」一直「堅決奉行」到西安事變,在張學良的兵諫之下,才放棄了一貫的「堅決」。918後,馬佔山組建的東北義勇軍,即《義勇軍進行曲》裡面的義勇軍,蘇聯組建的東北抗日聯軍,他們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與日孤軍抗戰長達14年,犧牲非常慘痛,竟半個中國援軍也沒見到!最後還是蘇聯人幫著解放的。

第四、東北軍不被中國政壇接受。當時中國關內的政壇,有嫡系與非嫡系之分,嫡系與非嫡系之間的矛盾,也是仇莫大焉。東北軍自然屬於非嫡系,進入關內就必然會遭到排擠,這也是當時東北親日軍官之所以親日的另一重要原因。在當時的中國政壇,非嫡系唯一的生存法則,就是擁兵自重。也就是說,如果東北軍死拼日本,最後兵敗逃進關內,那恐怕關內也沒有那麼的生存空間了。所以為了自保,他們只能保存實力,避免與日作戰的損耗。

綜上所述的四點,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積貧積弱,半殖民地半封建,無能力保衛自己的領土,即便張學良把東北領土給你,你也保護不了。日本強大於經濟軍事實力,弱點在於國家小,而中國則強大於地廣人多,如果日本全面侵華,並非明智之舉,也不必然取得勝利。只不過,當時提出這樣觀點的日本有識之士,均遭到了狂熱日本軍政府的打壓,迫害,甚至殺害。

還是應了我文章開頭的那句張學良提出的,「中國必須統一,才能抗日」那句話,只有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全中國人民團結起來,才能一定程度的抵消中國國力微弱的劣勢,才能一定程度的降低軍閥們為了自保而避戰怯戰的心理,才能盡量的減少抗戰當中可能發生的中國軍隊倒戈,給日本人充當偽軍的現象,才能增加中國人民堅持長期抗戰,直到勝利的可能性。

所以張氏父子,單槍匹馬與日本人周旋多年,應該說最懂得抗日,最了解日本人的強項與弱點。張學良的西安事變,建立起了民族統一戰線,也結束了中國從曾國藩起兵開始,長達100年的軍閥割據,長達100年的各派軍閥們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對內糜亂一方,對外卑躬屈膝的局面。而張學良自己,則甘願人頭奉上給抗日祭旗,甘願用自己的生命扶起全國抗日領袖的尊嚴,用自己的擔當來拯救東北軍將士的命運,義無反顧地跟隨蔣介石回到南京,聽憑處置——實為千古英雄!民族楷模!

張學良對中國的歷史貢獻,主要有三:

第一、確保東北歸屬中國版圖。沒有他,今天的東北將成為帝國主義的反華基地,其功能應該遠遠強大於台灣、韓國等。

第二、建立民族統一戰線,結束中國長達100年的軍閥割據。

第三、這個算是張氏父子共同的功績,就是在東北建設並保留了中國最大的工業基地,當時的長春,哈爾濱的崛起,是現在深圳的原版,都是十幾年的時間,就從幾千幾萬人的小城鎮,發展成全國前十大城市之一。

1945年國統區的工業產值只有滿洲國的十七分之一,當時東北的鐵路,公路,鋼鐵煤炭石油天然氣,發電量,機械製造,集成電路的生產,都佔全國50%以上。而且民國時期,在所謂的黃金十年以後,國統區工業的85%和幾乎所有的專利產權被外資壟斷,民族工業與民族研發幾乎沒有。

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的工業產值佔全國的85%。東北老工業基地為新中國前50年的經濟建設做出了不朽貢獻,直至1990年遼寧省依然是全國第一大經濟省,納稅額全國第一。直至現在,黑龍江和吉林仍然是中國最大的糧食生產省和糧食輸出省。如果沒有東北這個工業基地,則中國可能沒有改革開放的底氣,沒有開發廣東的能力。如現在的印度,因為民族工業薄弱,至今不敢改革開放。

反過來說,如果喪失東北,新中國不但將喪失北大門,北大倉和最重要的工業基地,新建國以後的工業也將變成一窮二白,而東北反過來又會成為蘇聯,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重要基地。現在的中國是什麼樣,就很難說了。

㈧ 深圳1980-2008年的發展歷史歷程是什麼

深圳經濟特區位於深圳市南部,東起大鵬灣,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羊台山脈,南鄰香港,以深圳河為界。東西長49公里,南北寬7公里,總面積327.5平方公里,實際可開發面積110平方公里。設有全長86公里的特區管理線。

特區范圍包括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和鹽田區。

1980年8月,廣東省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利用3000萬元的銀行貸款與部分地方財政,參照"蛇口模式"在羅湖區0.8平方公里的區域興建金融、商業、旅遊住宅設施提供給外商,利用從中賺到的利潤繼續進行工業園區的基礎建設。這種利用銀行貸款"滾雪球"式的發展為珠海、汕頭的起步建設提供了經驗。根據《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市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包括企業經營自主權、稅收、土地使用、外匯管理、產品銷售、出入境管理等。通過來料加工、補償貿易、合資經營、合作經營、獨資經營和租賃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資,加速了經濟特區的迅猛發展。自1979年創辦深圳經濟特區,至2002年止,實際利用外資315.18億美元。

其中,1979~1989年10年間,深圳與世界3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客商簽訂協議6890多項,實際利用外資27億美元。至1999年20年間,共有6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深投資,累計投資項目2.36萬項,合同外資298.3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00.45億美元。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4479.15億元。

鄧小平為深圳特區題詞199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2000年開始施行的立法法,繼續保留了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同時還授予經濟特區所在市以較大市立法權。隨著深圳經濟的迅猛發展,特區內、外地方性法規的不一致,造成"一市兩法"現狀,給整個城市發展帶來諸多障礙。

㈨ 東北三省為國家出了多少力

建國初期,東北經濟佔全國85%,而且以重工業為主,全國的工業化建設,大部分資源來自東北的重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