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深圳資訊 » 如何吸引美國人才回深圳
擴展閱讀
杭州哪個金蝶app靠譜 2025-08-15 14:59:53

如何吸引美國人才回深圳

發布時間: 2022-09-08 16:55:14

Ⅰ 外籍華人博士可申請在華永久居留,此措施對吸引人才迴流是否有實質性幫助

會是一個超大的利好,對於國際優秀人才的吸引很大。

1,吸引人才留華和來華發展

首先分享的是近期上海疫情防控,很多外籍人才基於整體的防控政策對於他們的便利性等,引起了外資企業和外籍人才的不滿,疫情防控結束後,離開中國的外籍人才不計其數,對於人才的流失,政策也有了很多的舉動,首先是擴大放鬆外籍來華工作、探親、商務簽證的申請要求,其主要是:

第一吸引人才留華發展,放鬆外籍人士家屬的入境簽證,

第二吸引人才來華發展,放鬆外籍人士入境的工作簽證,

第三吸引外商來華投資,放鬆外籍人士來華投資的簽證,




2、吸引外籍華人人才迴流

為了吸引外籍華人回國發展,全國很多地區實施了外國人出入境管理新辦法試點,對持有博士以上學歷的外籍華人提供可直接申請中國永久居留(以下簡稱「中國綠卡」)的便利。主要目的是通過進一步創新出入境政策,為國內創新發展提供更為便捷的出入境環境、更為優良的外籍人才居留待遇、更加高效的出入境服務,以吸引更多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人員。

Ⅱ 深圳市人才引進的條件

基本條件

一、年齡在18周歲以上,45周歲以下(部分規定人員除外);

二、身體健康;

三、已在我市辦理居住證和繳納社保(部分符合規定人員除外);

四、符合《深圳經濟特區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

五、未參加國家禁止的組織及活動,無刑事犯罪記錄。

六、個人積分分傎滿100分

<入戶材料>

(一)《深圳市人才引進呈報表》

(二)《深圳市人才引進呈報表》

(三)《深圳市人才引進審查表》

(四)學歷證書及驗證證明(驗原件,收復印件)

(五)資格證書

(六)近五年技能競賽文件及相關獲獎榮譽證書(驗原件,收復印件)

(七)表彰榮譽材料

(九)近五年內社會服務材料

(十)專利材料(驗原件,收復印件)

(十一)居住情況材料(系統比對申請人填寫的房產信息,收復印件)

(十二)本人及配偶戶口簿及身份證(不核原件,收復印件)

(十三)隨遷子女證明材料

(十四)婚姻及計劃生育證明材料

(十五)近一年內《深圳市人才引進體檢表》

(十六)《深圳市人才引進信息校核表》(收復印件)

(十七)其他資格證明材料(驗原件,收復印件)

(十八)人事檔案

註:以上材料根據個人情況進行提供,不一定全部需要,也有可能還會需要其他材料。

深圳市人才引進

Ⅲ 深圳市人才引進政策

作為沿海開放城市,廣州的經濟一直領跑全國,吸引了一大批行業頂尖企業在此紮根。而且相比帝都和魔都,廣州對於留學生的落戶政策要寬松一些,成為了很多海歸的不二之選。
2020年最新留學人員人才引進入戶廣州指南
適用范圍
在國(境)外院校獲學士及以上學歷學位並已辦妥國(境)外學歷學位認證手續,並在廣州市屬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或在個體工商戶工作、在廣州創辦市屬企業或設立個體工商戶的留學回國人員;
持有《廣州市留學人員優惠資格證》的國(境)外進修、訪問學者、從事博士後研究的人員。
2. 入戶年齡要求
在國(境)外院校獲得學士學位的留學人員年齡在40周歲以下(含40周歲);
在國(境)外院校獲得碩士學位或具有海外碩士研究生學歷的留學人員年齡在45周歲以下(含45周歲);
在國(境)外院校獲得博士學位或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的留學人員年齡在50周歲以下(含50周歲)。
3. 社保要求
獲得國(境)外碩士及碩士以上學位的留學人員,申辦時須在本市引進單位有社保繳費記錄(五險同參,無需連續6個月);
獲得國(境)外本科學位的留學人員,在擇業期(本科生擇業期從畢業證書落款日期開始算起兩年內)申辦時須在本市引進單位有社保繳費記錄(五險同參),在擇業期外的申辦時須在本市市屬用人單位有連續6個月的的社保繳費記錄(五險同參且引進單位有參保記錄);
社會保險繳費記錄如存在補繳情形的,不視為連續繳納社會保險費;
社會保險費繳納單位應與實際用工單位一致(勞務派遣除外);
獲海外本科學位、在擇業期外的留學人員,社保不再要求在同一單位連續繳費,但需在本市市屬用人單位有連續6個月的繳費記錄且引進單位有參保記錄;
所在單位參加市社保的,申請人無須提供社會保險繳費記錄,留服中心自行核查;所在單位參加省社保的,提供省社保繳費記錄。
註:高校畢業生從畢業之日(以畢業證書落款時間為准)起兩年內(含兩年)為擇業期,擇業期內未落實就業單位的畢業生可以享受應屆畢業生同等待遇。
本科擇業期內留學人員申請入戶,從畢業證書落款日期起,至申報人系統遞交入戶日期為止,需在兩年內(含兩年)。
4. 其他要求
2019年過渡期間:管理辦法印發之日(2019年1月9日)至入戶受理之日(2019年4月25日)期間超齡的人員,也按照管理辦法受理。
所有的申報人都可以辦理家屬隨遷。
【拓展資料】2020年最新留學生深圳落戶政策
在北上廣深四個城市中,深圳的留學生落戶政策是最寬松的,只要取得了教育部的學歷認證,甚至不需要有工作和社保記錄,都可以辦理。這對於想要迅速解決戶口問題的留學生十分利好!
要求45周歲以下,取得深圳市《出國留學人員資格證明》,填寫留學人員信息採集表(人社局或官網辦理);
選擇落戶方式(房產落戶、集體戶或社區):在深圳暫無房產和工作的留學生,可以選擇落戶人才中心(此政策有縮緊趨勢,建議有歸國意向的留學生盡早安排);
提交材料後獲取調檔函,審批通過後取的《留學人員入戶行政介紹信》和《深圳市入戶人員信息卡》;
提交材料至入戶地公安局領取《戶籍准予遷入證明》;
回到原戶籍所在地提檔,即可完成落戶。

Ⅳ 在美國工作人員回深圳市有什麼優惠政策

留學歸國人員可享受哪些優惠政策
就一般情況而言,有關國家對留學回國人員的特殊政策有:
1、在國外獲得學士以上學位的留學人員可以享受跨地區派遣落戶的優惠政策。其中,留學人員申請辦理回國工作派遣和落戶手續需出具以下相關材料,其中主要包括國外學歷學位認證、國內用人單位接受函、留學回國人員證明、護照和留學簽證以及檔案保管證明和戶口證明。

2、在國外留學一年以上的留學人員,在回國工作時,還可以通過海關購買一輛免稅轎車。按國家相關文件規定,留學回國人員所購免稅車可免除汽車進口部件關稅和車輛購置稅。這是每個符合規定條件的留學回國人員都可以享受到的優惠政策。

3、獲得留學回國人員證明的留學人員,在一些地方的高科技園區創業,也可以享受一些減免稅的政策。這根據每個地方及創業園區,制定的優惠政策不一,而不同。但總體上,普遍都是可以享受到各類優惠政策的。

4、可享受各項優先權利。如優先推薦入駐企業獲得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優先安排留學人員子女入學;定期組織入駐企業參加各種人才洽談會、產品展示會、展覽會等。

5、為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建立綠色通道。事實上,高層次留學人才是我國留學人才的骨幹,是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急需的緊缺人才。

6、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創辦企業,按照國家的產業和區域稅收政策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其中,創辦高新技術企業的,享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優惠政策。對我國經濟科技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重點項目,經有關部門審批,可專門立項,按照有關規定給予支持。留學人員創業園區要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創業,配備專門人員,為高層次留學人才創業提供服務,簡化審批手續,提供廠房、設備和配套設施,並在房租等方面給予優惠。

當然,如果覺得辦理這些事情有麻煩的話,也可以選擇代為辦理留學生歸國事宜的服務機構,這也是很多留學回國人員通常選擇的一個做法。

Ⅳ 在美國高中畢業了,暑假回中國深圳想打暑期工,有什麼選擇

隨著互聯網越來越普及,電腦相關的行業人才也越來越稀缺,就業崗位逐年增多,人才供不應求。因此從事互聯網相關的行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至於想學的專業,就看個人的愛好和本身的素質來看,建設藝術設計,電子商務,新媒體UI設計,影視後期等等都是近兩年發展很快的專業,就業前景不錯。

Ⅵ 分析深圳的區位優勢,並且設想一下應如何吸納人才,構築人才生態圈

「孔雀」依然「東南飛」 透析深圳人才競爭力

南方網訊 辭別2004年,迎來2005年,深圳人才引進的史簿上,出現了令人驚訝的三個突破。

第一個突破——一年吸納大學生首次超過3萬名。數字顯示,自1997年1月啟動「每年接收萬名畢業生工程」始,深圳已引進12萬名莘莘學子。有人作過統計,這相當內地為深圳創辦了幾十所大學。

第二個突破——引進海外留學人員首次超過6000名。12月下旬,超6400名。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自2002年起,連續三年引進「海歸」逾千人。深圳,已成為「海歸」的首選城市之一。

第三個突破——年度在站博士後首次超過100名。這些學術與科研精英,分布在39家博士後工作站。其中,企業博士後數量佔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國的十分之一。從9年前僅一名博士後,到今天的初具群體效應,鵬城對「金字塔尖」高級人才的吸引力倍增。

「孔雀」依然「東南飛」——人們不禁發出感嘆:深圳這座因移民而起、因人才而興的年輕城市,凡二十多年,一直保持著獨特的人才吸引力!

數字突破的背後,是人才比較優勢的突破。

有識之士已注意到,此番的「東南飛」,與彼時的「東南飛」,在人才遷徙的吸引力因素方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以前,主要依靠特區品牌、先發優勢與優惠政策等條件,現在,主要依靠經濟實力、創業環境與市場體制等資源。

這是一種新的人才競爭力。

它意味著,在挑戰與機遇中,深圳的人才優勢在變化轉化,而不是弱化淡化。新的人才競爭力,明顯體現在五個層面:戰略競爭力、經濟競爭力、產業競爭力、市場競爭力、環境競爭力。

透析之一:戰略競爭力

每一座快速發展的城市都會有人才戰略,深圳的特別之處在於,堅持拿來主義,深化拿來主義,是所有人才戰略的核心。

2004年,深圳的人才之年。幾個月內,大事不斷。7月,首次科教人才工作會議召開;8月,首度政府組團赴香港攬才;10月,首屆人才高交會舉行。

人才之年,實質上是人才戰略之年。

因為,科教人才工作會議,提出了樹立科學人才觀,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用20年時間,建立東南亞較有影響的現代人才良港的目標。這是宏觀人才戰略。

因為,赴港攬才,短短一天時間,1萬多人進場,1200人達成意向,激發了港才北上的沖動,開創了「政府作為+市場主導」的深港人才互動新格局。這是區域人才戰略。

因為,人才高交會,3天內吸引了9萬多海內外人才進場,這一國家級的盛會,深化了高交會的內涵,探索了科技與人才互動的新模式。這是市場人才戰略。

記者觀察到,不論哪種層面的戰略,一個突出的核心是:堅持長期引進人才策略,大量吸納海內外優秀人才。深圳人才戰略的創新,一個與眾不同的主題是:堅持拿來主義,深化拿來主義。

特別的人才戰略,是特別的歷史產物。

新興移民城市的一種「通病」,一直影響與制約著深圳:一方面,城市歷史短,高校少,深圳本土的人才生產能力不足,另方面,產業升級與發展迅速,產業隊伍需求旺盛。供需失衡,人才緊缺,深圳一直居危思危。

深圳需要拿來。

回顧歷史的縱坐標,可以發現,從上世紀80年代以幹部調動為主,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引進大學畢業生為主,再到新世紀瞄準海外留學人員,人才的拿來,是深圳拿來主義中最具節奏、最有韻律的一段音符。

有人這樣總結:沒有拿來主義,深圳就不會有人才從無到有、從低到高、從弱到強的集聚。人才拿來主義,是相當一段時期人才競爭力的惟一路徑。

比較發展的橫坐標,又可以發現,經濟發達的國家與城市,也需要不斷拿來主義。這是一條國際經驗,也是一種歷史規律。

城市以上海為例,這個國內的人才傳統產出地,也在拚命地吸引埠外人才。一是海外人才,近幾年已有3萬多海外人才回歸上海。二是國內優秀人才,上海提出的口號是柔性引進,把人才最好的時段留在上海。

國家以美國為證。它的教育經費是全球最高的,培養的人才也是全球最多,但拿來了幾百年。不僅拿傳統人才,更拿高科技人才,不僅拿成熟的人才,而且拿成長中的人才,搶人才青苗。

現在問題的關鍵是,怎樣持續拿來?

一份調研報告是這樣描述的:深圳出現引才弱化的苗頭,有其深刻的背景。這邊廂,國內外人才競爭加劇。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迅猛發展、渤海經濟圈的重新崛起、西部大開發的全面啟動、珠江三角洲兄弟城市的快馬加鞭,導致人才分流加劇。那邊廂,深圳已從高速發展期進入相對穩定的持續發展期,傳統產業的人才需求已趨飽和,而急需的高新技術產業人才又呈全球性供給不足等。

挑戰與困難還有許多,它表明,新世紀深圳拿來的條件變了:

面對人才流動的買方市場,不只是你深圳選擇人才,人才也有資本選擇你深圳。「孔雀」在東南飛,也在向東飛、向北飛。

站在全球經濟與人才競爭的高度,把握世界人才流動的機遇與規律,再一次居危思危——深圳決策層敏銳地認識到,深化拿來主義,提升人才的戰略競爭力,需要超前的眼光,不斷的創新,超常規的發展。

提升戰略競爭力,首先從觀念上創新。

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黃麗滿,省委常委、市長李鴻忠多次指示,要加大人才戰略對策研究,並參與了各層次的人才調研,指導策劃了一系列的人才創新。有人感嘆,「我們的書記市長不愧是人才書記、人才市長。」

正是在這樣的格局下,2002年底,深圳人才研究協會成立,繼高級顧問、規劃顧問後,政府又匯聚了一批人才戰略研究顧問。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去年春節後不久,市委、市政府專門邀請全國人才大會文件起草組副組長、著名人才專家沈榮華,給全市領導幹部講人才課。

「不少內地城市把引進外資作為第一指標,深圳要把引進海內外人才的數量與質量作為第一指標。」一定要既重視跑項目、籌資金,又重視跑人才、聚人才。一定要既重視優化發展環境,又重視優化人才環境。「既講求經濟GDP,更追求綠色GDP、人才GDP」等等,這樣的觀念,已深入人心。

提升戰略競爭力,正從政策上創新。

與過去突出優惠政策不同,近幾年出台的人才與人事政策,主要突出體制創新,掃清體制的障礙。比如,2004年的「一號文件」關於區域創新體系中,人才被擺到了至關重要的位置。再如,在專業技術人才調進計劃管理方面實行改革,對高學位、副高級職稱以上人員及其配偶和隨遷子女的調進入戶實行核准制。2002年3月,市政府頒發《深圳市辦理人才居住證的若干規定》,去年初,又頒發了第一批海外人才居住證等,吸引高素質人才來深工作。

有人注意到,近幾年,在深圳市委全會及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人才的篇幅更多了,危機意識加強了,對策也更細了。有人統計過,世紀之交,關於人才定位越來越具體,越來越清晰,從整體人才資源開發到人才是第一資源,從單一市場、單一資源到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從人才特區到人才自由港,從人才強市到最後定位於現代人才良港。

提升戰略競爭力,正從方式上創新。

堅持「走出去」。不僅走到內地,而且走出國門。歷史比較發現,深圳引進海外人才存在一個頻率加密的過程。從10多年前率先政府組團赴美國攬才,到2001第二次「故地重聘」,間隔9年;而從第二次到2002年的第三次,卻只有1年之距。2003年,又首次赴歐洲招聘。不僅在歐美發達國家的留學人才群體中樹立了深圳求賢若渴的國際形象,而且實實在在招到了優秀人才,「勢」與「實」兼得。

高級人才引進方面,從1999年起重點引進各類學科帶頭人,高新技術人才,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等。對於深圳急需、但又暫時無法來深的高級人才,深圳的企業主動出擊,將研究所、實驗室設到高級人才集中的地區。比如,中興通訊、華為、長城等,都在海外內地建有研究所。從引人、引才到引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院士也「拿來」。1999年5月,引進牛憨笨院士,結束了深圳沒有「兩院」院士的歷史。現在,已有6名院士落戶深圳,不定期來深圳解決技術問題或學術講座的,僅政府邀請的每年至少就有上百人次。

海內外的有識之士,同樣關心著深圳的人才戰略。

一位香港學者指出,深圳光移民是不夠的,需要更多地移進高校與研發機構。10多年前,香港創辦了香港科技大學,對整個香港教育在國際上的排名產生了較大影響。教育發展了,本身就是一個關聯度極高的產業。這一經驗,深圳可借鑒。

「引進解決的是精英問題,培養解決的是基礎問題。人才生產能力與深化拿來主義,深圳兩方面都要繼續加強。」在記者與沈榮華的一次對話中,他提出這樣的建議,

……

深圳的人才實力,在競爭、開放與關注中,不斷與時俱進。

2003年底,人才總量由建市初期的6466人增加到82.22萬人;從只有2名工程師到482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2700名博士、3.53萬名碩士;專業技術人員57.54萬人,人才隊伍平均年齡為31歲。人才結構、文化素質結構、專業技術水平結構、產業和行業分布結構進一步優化。

海外人才迅速集聚,呈現成為新的牽引型人才群體趨勢。

深圳的市級大醫院,一半的院長是「海歸」,市人民醫院有60多名博士,一半以上也是「海歸」。在金融界,深圳證券交易所出台的許多政策與制度,大部分出自「海歸」之手,平安保險公司的高級管理層,絕大多數擁有留學背景,總裁張子欣是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的高材生。作為國際港口城市,西部港口群中的赤灣港,其管理層是由一批留英博士組成。

「20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才密度,深圳或許是全國最高的之一。」在參加完人才高交會後,一名外國朋友如是說,「我們在人才發展的坐標體系中,看到的是一條迷人的微笑曲線。」

透析之二:經濟競爭力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人才是往經濟發展較快、經濟實力較強、發展機會較多的高處走。深圳人均GDP超6000美元,這種「高處」,是一種擋不住的誘惑。

2003年深秋,深圳招聘團奔向大西洋,先後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德國法蘭克福舉行3場招聘會,颳起一陣「深圳旋風」。

當招聘團團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許宗衡在各場推介會上介紹,深圳經濟發展迅猛,一座城市的年GDP相當於內地一個中等省份時,往往引起全場轟動。

首次奔向大西洋,引發「海歸」東南飛——共有4900餘人次進場應聘,約450名應聘者與用人單位達成初步意向,其中95%以上為碩士學歷,1/3為博士學歷,10多家用人單位與幾十名應聘者當場簽約。

中國駐幾國大使館官員一致評價,從應聘者規模、層次和效果看,這是近幾年國內各省市在當地舉辦的最為成功的人才招聘活動之一。「回祖國創業、到深圳圓夢」的口號在廣大留學人員中引起共鳴。

「深圳經濟實力帶來的工作與機會誘惑,實在難以抵擋。」一名在英國工作了多年的留學人員告訴記者。

人才流動規律中有一條馬太效應,即越是經濟發展快的地區,人才競爭性強,但人才吸引力也越強,而越是經濟發展慢的地區,雖然最需要人才,但人才吸引力越弱。他說,「顯然,深圳屬於正向的馬太效應。」

「海歸」深圳的浪潮,濺起太多值得思索的浪花。首先,反映了人才迴流的臨界點規律。

從國際經驗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會出現部分海外人才迴流,當人均GDP達到7000美元時,就會出現大規模海外人才迴流。新加坡等國莫不如此。

這是一種實力勢能:深圳經20多年發展,人均GDP超6000美元,已躍入中等發展國家的平均水平,初步形成了吸引海外留學人才迴流的盆地優勢。

這是一種殘酷事實:國內一些城市,出台的優惠政策不讓深圳,推出的創業園面積超過深圳,但吸引「海歸」仍不太理想,一個重要原因,也正是尚沒有達到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沒有達到能讓「海歸」大規模紮根的經濟臨界點。

其次,經濟競爭力表現在企業攬才行為上,往往就是高薪網才。

2002年8月北美大陸的招聘活動,在招聘現場高薪的單位攤位前人流總是最長。開出30萬美元年薪覓執行總裁的深圳華昱機構,吸引了近30位高層次人才應聘,還包括4位洋專家。他們,既要前途,也要「錢」途。

以錢為「網」捉大魚,薪酬的高投入,追求的是效益的高產出。平安保險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公司僅洋專家就有300多名,他們最高的年薪達數百萬元人民幣,比在國外的收入都高。但他們為公司創造的價值,遠遠超出薪水。

市引進國外智力辦公室主任吳邑文分析,現階段「海歸」人才回深圳工作的比創業投資的多,約佔七成。於這些高級打工白領而言,薪酬高低,乃決定是否回國的關鍵一票。

無獨有偶,不久前公布的一份城市競爭力報告,對深圳經濟競爭力與人才競爭力的關系,作了另一種「殊路」卻「同歸」的註解。

2004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在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如果按照200個城市的比較數據計算,深圳綜合競爭力排第三,人才本體競爭力排第二,可謂比翼齊飛。記者注意到,該報告給予深圳人才吸引力的評價中,有這么一段話:「它良好的城市發展和增長預期、豐富的具有挑戰性的就業機會、排名第一的收入水平和增長預期。」

有意思的是,這種統計,並沒有出現全國與地方的口徑差異。隨後深圳勞動保障部門公布的2004年工資指導價位顯示,2003年深圳從業人員年均工資2.55萬元人民幣,高出北京的2.41萬元和上海的2.21萬元,位列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