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深圳出省核酸檢測要求
法律分析:離開深圳:
自2021年7月6日零時起,對所有從機場、火車站、汽車站、碼頭等交通場站離深旅客,取消「持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出省」的管控措施。
1、坐火車離開深圳:
自2021年7月6日0時起,坐火車離深人員不需要提供核酸檢測證明,但仍需出示健康碼綠碼。詳情點擊》》2021年坐火車離開深圳核酸檢測規定
2、坐飛機離開深圳:
自7月6日零時起,機場、火車站等交通場站取消「持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出省」的管控措施。詳情請看》》坐飛機離開深圳核酸檢測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三條 本法規定的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 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是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丙類傳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可以決定增加、減少或者調整乙類、丙類傳染病病種並予以公布。
『貳』 2021年中外商業航天產業發展綜述
2021年的商業航天已經站在了行業發展的關鍵點,細分領域包括航天器製造業、地面站和終端設備製造、發射服務業、航天應用及服務、其他服務等。企查查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商業航天賽道的融資事件共35起,披露融資金額有64.5億元。各地政府也是動作頻頻,競爭激烈。
一、2021年國內各地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概況
北京:
2021年1月13日北京市發布《支持衛星網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發揮「南箭北星」輻射引領作用:在大興區、經開區建設商業航天產業基地以及商業火箭創新中心,做強「南箭」;在海淀區建設商業衛星產業基地等,做強「北星」。
2021年4月,北京商業航天產業基地正式揭牌。基地將圍繞商業火箭研發、關鍵零部件、系統集成以及衛星互聯網示範應用等領域,匯聚衛星應用、信息技術、航天材料和先進能源、航天特種技術應用等配套企業,形成全產業鏈布局發展。其中,16家商業航天企業集中簽約。
2021年12月,瞄準北京經開區星箭網路產業,北京經開區發布了《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支持星箭網路產業發展的實施辦法(試行)》並宣布成立北京亦庄星箭網路產業聯盟,已有41家成員單位加盟。
武漢:
2021年4月,《湖北省製造業產業鏈鏈長制實施方案(2021-2023年)》正式印發,航空航天產業被列入16條重點產業鏈。
2021年5月,武漢市新洲區政府與北京遙感設備研究所、航天科工防禦技術研究試驗中心、北京新風航天裝備公司等22家企業簽約,將引進航天產業鏈上下游研發、製造、應用等領域項目22個,簽約總額80餘億元。
2021年11月25日,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以「一箭一星」方式,將試驗十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2021年11月第七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期間,武漢市新洲區對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進行專題推介,7家代表企業現場簽約。目前中國首個商業航天基地——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核心區已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其中,火箭產業園已具備年產20發固體火箭的能力,衛星產業園建成了中國首條具有「柔性智能化、數字孿生、雲製造」特徵的小衛星生產線,具備年產百顆1噸級以下通用衛星能力。
2021年12月,湖北省委軍民融合辦聯合省發改委正式印發《湖北省航空航天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到2025年,全省航空航天行業產值達到千億級規模。
湖北省在2021年印發了《北斗衛星導航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一主多輔」的北斗產業空間布局:「一主」是武漢,「多輔」則是指在襄陽、宜昌、黃石、荊州、荊門、十堰、隨州、孝感等地打造北斗特色產業聚集區。
上海:
在上海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布局中,北斗西虹橋基地有近40多億產值,每年近50%的增長率。此外還有以高精度位置服務為主的楊浦區灣谷北斗高精度產業園,以空間信息產業為主的閔行區閔行衛星導航應用產業園,以高精度北斗/GNSS板卡、北斗高精度應用模塊研發為主的嘉定區司南北斗高新技術產業園。
2021年8月,「G60號」「松江號」兩顆實驗衛星成功發射。2021年11月,上海牽頭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G60星鏈」計劃發布,九城市將積極推動技術聯合攻關,產業鏈上下游銜接,市場與應用開發創新協同,合力打造以「G60星鏈」為龍頭的衛星互聯網集群,下好「數字經濟」領域先手棋,做優做強做大數字經濟。
浙江:
2021年初,浙江省政府網站公示《浙江省重大建設項目「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規劃提到了寧波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項目。據介紹,該項目位於寧波市象山縣,包括航天發射場35平方公里、產業配套區32平方公里,建設年發射規模100發的商業航天發射基地和千億元級的商業航天配套產業基地,計劃總投資200億元。其中,「十四五」期間投資120億元。
2021年6月,位於嘉興市港區航空航天產業園內的嘉興藍箭航天中心首期竣工並投入使用。嘉興藍箭航天中心,旨在打造集設計模擬、試驗檢測、智能製造於一體的全產業鏈頂尖航天產業基地。
2021年11月,嘉興市委書記張兵會見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院長張宏俊一行,雙方就航天平湖產業基地項目簽約。該項目總投資150億元,集中布局商業火箭、商業衛星、衛星應用及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等,年產值超200億元。
合肥:
2021年7月6日,安徽省政府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在合肥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意在謀劃國家重大 科技 項目、搭建 科技 創新平台、推進 科技 成果轉化、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方面開展深層次合作。2021年11月23日,中國空天院與合肥市政府簽約落地「數字地球產業」。2021年12月27日下午,合肥高新區與銀河航天簽署投資合作協議,銀河航天全球遙感衛星產業基地正式落戶合肥。
中國電科38所與天儀研究院聯合研製的國內首顆商業SAR衛星「海絲一號」衛星於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2日搭載長征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該衛星填補了我國商業SAR衛星空白,實現了商業SAR衛星數據的國產化,使天儀成為國內首家運營SAR遙感衛星的商業公司,也成為全球范圍內繼ICEYE和Capella之後的第三家商業SAR雷達遙感衛星運營公司。
「天仙 星座 」計劃由中國電子 科技 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簡稱「中國電科38所」)牽頭發起,中電博微天地信息網路研究院負責工程建設,天儀研究院是天仙 星座 重要戰略合夥夥伴。該 星座 由96顆輕小型、高性能SAR雷達衛星構成,部署在多個軌道面,能夠實現高解析度、寬覆蓋、持續監測、快速遙感信息處理能力。
四川:
2021年6月,星河動力「牽手」四川簡陽市,標志著成都迎來首個民營航天商業運載火箭創新研發項目。在項目布局上,星河動力一期項目建築面積達2萬平米,就在一期項目附近,星河動力二期項目佔地面積約100畝,未來將打造商業火箭中心及智能製造基地。
「星河工程」是成都衛星企業國星宇航發起的衛星互聯網計劃,該工程包括「星河」AI衛星互聯網 星座 、AI衛星總裝工廠、AI衛星運控網路、太空大數據中心以及衛星互聯網應用服務平台等。
廣東:
2021年3月初,中科空天飛行 科技 產業化基地項目在廣州南沙正式動工,該項目擬作為集研製、生產、實驗、總裝及測試於一體的固體火箭生產基地,計劃實現年產30發火箭產品。
2021年6月,深圳發布《關於支持衛星及應用產業發展的工作意見》,推出 16 條創新舉措,計劃將深圳打造成為全球衛星發射及應用產業創新高地。深圳多家機構還聯合發起500億規模的中安國通衛星產業基金,重點投資衛星通信、導航、遙感以及衛星技術應用領域相關產業。
海南:
2021年7月,海南公布《高新技術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逐步將文昌國際航天城打造成為國內有影響力的商業火箭研發基地,建設商業遙感衛星研製全鏈條。到2025年,海南航天產業產值突破100億元人民幣。
2021年8月,星通九恆 科技 有限公司的「36天罡星群」項目在在文昌國際航天城掛牌,這是我國首個將36顆遙感低軌小衛星用於自然災害和城市應急監測預警服務的項目。該項目預計2023年5月底前完成全部36顆衛星的發射組網。
2021年11月初,星際榮耀全資子公司正式落地海南,推進中大型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發射工位,以海上回收為目標,執行發射任務。同時組織和規劃用於可回收火箭檢測、處置、復用的復檢中心的建設以及海上回收設施的論證和建設。
二、國外2021年商業航天發展情況
目前國外主要商業航天玩家是幾家美國公司。
2021年,美國SpaceX公司快速推進「星艦」(Starship)系統的研製和試驗工作,包括星艦SN9/10/11/15等,主要用於開展高空飛行試驗。於2021年5月5日實現10km跳躍飛行,並獲得NASA商業載人月球著陸器研製合同。盡管在藍源公司等競爭對手的抗議下,NASA暫停了商業月球著陸器合同,但最終SpaceX公司於11月最終贏下了合同,成為中標載人月球著陸器研製與驗證合同的唯一研製商。
2021年7月,美國維珍銀河公司和藍源公司分別利用太空船二號、「新謝潑德」系統成功完成載人亞軌道飛行;9月,SpaceX公司利用「載人龍」飛船成功開展首次無專業航天員參與的軌道 旅遊 任務;12月,美國太空探險公司時隔12年再次利用「聯盟」飛船將兩名太空遊客送達「國際空間站」。
三、商業航天未來發展趨勢與風險
王建宇院士認為,商業航天的發展將會使互聯網的數據傳輸從目前依賴海底電纜轉向衛星通訊。這一根本性的改變下,衛星通信自身也在同步產業融合需求拓展邊界。
李德仁院士認為,未來中國至少有5個萬億元產業和航天經濟有關,其中包括「實景三維中國建設」「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設」「城市運營大腦建設」「機器人、自動駕駛相關應用」「空天信息實時智能服務系統」。「當前,通信、導航和遙感衛星各成體系,導致信息分離、服務滯後,應建立一個通導遙一體化的空天信息實時智能服務系統,使天上的通信、導航和遙感衛星應連成一張『互聯網』,讓系統聯通、時空融合、服務暢通,服務要做到實時定位、導航、遙感和通信。」
王建宇院士表示,目前商業航天的發展和融資很火,但也存在四方面的風險。「第一,商業航天的資金來源、最終用戶和盈利模式現在並不清晰,資金的重復投資比較大,可能最後真正留下20%-30%在商業上運行的衛星公司或者航天公司;第二個風險是,和現有系統競爭的風險非常大;第三個風險是空間固有資源的競爭風險,包括軌道資源、頻率資源、太空垃圾等問題;第四個風險是,低成本、短周期和高且可靠的質量要求是矛盾的。」
商業航天的基礎設施包括發射場、火箭試車和航天器測試設施、主力 星座 ,以及未來的空間交通管制體系等。這些大型設施需要佔用相當規模的土地,所需要的投資數額巨大、回報周期長,並且在飛行安全、交通管制、無線電頻率使用方面,涉及到非常復雜的國內國際法律政策問題。
『叄』 7月6日深圳戶籍去天津做飛機用做核酸嗎回來需要隔離嗎
截止2021年7月6日 ,廣東省內出省人員坐飛機,上火車都需要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報告,和健康碼綠碼出行,從天津回深圳不需要隔離,因為天津是低風險地區。
『肆』 深圳有可能發生8級地震嗎為什麼
看到這個問題的確嚇一跳,深圳作為一個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地質條件又非常穩定的區域,怎麼會發生這么大的地震呢,估計題主這段時間以來,被世界上頻繁發生的一些中輕度地震嚇到了,出於對我國改革開放前沿深圳的擔憂,提出了這樣一個「開玩笑」的問題。
關於地震的形成機理非常復雜,但是簡單的說就是地球板塊在地殼表層的緩慢運行所致,也就是說由構造產生地震,這種原因占據了地震發生原因的95%以上。而在板塊的運動過程中,相鄰的大板塊就不可避免地發生碰撞和擠壓,從而使岩層的應力逐漸積聚,當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在板塊邊緣的薄弱地帶進行極速地釋放,引發地層的晃動,從而產生地震,這也就為什麼在地球六大板塊的交接地帶,是地震、火山等劇烈地質運行頻繁發生、而且強度很大的區域。
而在板塊內部,一方面會在大板塊的碰撞和擠壓之下,將應力進行一定方向的傳遞延伸到內部。另一方面板塊內部岩層物理性質也不均衡,在完全不同的岩層地帶的相接處,會由地質運動形成扭壓或者剪切作用,從而形成主斷裂層和向兩側擴散的副斷層或者碎裂岩。由於上面兩個原因,形成了板塊內部錯綜復雜的斷裂帶。斷裂帶內發生的地震,相較於板塊邊緣大地震帶區域形成的地震,一般頻次較高,但強度要弱。
再來看一下深圳所處的位置。從大的板塊來看,深圳距離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相交處有一段距離,在東南沿海處於地震活躍的區域為我國的台灣省。從我國主要斷裂帶的分布看,廣東省內的斷裂帶分布相對密集,主要有5條地震斷裂帶,分別為泉汕斷裂帶、河源邵武斷裂帶、蓮花山斷裂帶、吳川四會斷裂帶和廣州-陽江斷裂帶。以這5條較大斷裂帶,又向外分散著眾多小型的支斷裂,形成了類似「棋盤」縱橫交錯的狀態。
而深圳所處的區位,其斷裂主要是幾條支斷裂,即:西部的珠江口斷裂、北部東莞市的紫金-博羅斷裂、東部的五華-深圳斷裂等。雖然這些斷裂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該區域存在地質活動,但通過400多年的監測 歷史 看,深圳地區沒有發生過5級以上的地震,其周邊地區發生的地震,次數也不多,強度一般也不會超過6.5級,表明該區域的地質活動不怎麼活躍,更不會發生8級以上的地震。
以下數據來自中國地震台網
對深圳影響最大的強震:1918年2月13日發生在汕頭南澳的7.3級地震,當時深圳福田有掉瓦現象發生,地震烈度應該為6度。
對深圳影響較大的記錄如下:1067年11月6日潮安發生的6.8級地震1600年9月29日汕頭南澳發生的7級地震、1605年7月13日瓊山發生的7.5級地震、1874年6月23日擔桿島發生的5.8級地震、1905年8月11日澳門發生的5.5級地震和1962年3月19日河源發生的6.1級地震。
距離現在最近的地震記錄:2020年1月5日珠海市香洲區海域的3.5級地震(基本無震感)。
(震級3.0以下的未摘抄)
深圳所處板塊信息:
深圳共有三大斷裂帶,斷裂帶有可能給深圳帶來6.5級以下的中強地震,具有發生中強地震的構造背景。因此深圳一直是國家確定的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
個人觀點及建議
歷史 上雖然沒有震源為深圳的中強地震記錄,但曾多次遭受周邊地區中強地震波及。自2000年以來,深圳也發生過數次3級以下的小地震,數據如下:2008年8月份大鵬半島發生最高震級2.6級的有感地震群、2010年11月份深圳灣附近發生2.8級的有感地震。
21世紀以來全球地震活動已進入新的活躍期,東南沿海地震帶也相應進入地震活躍時段,地震形勢較為嚴竣。深圳人口稠密,又屬於國家確定的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應按照國家的要求,監測、預防、救援並舉,有重點地全面防禦。提高自己防震減災能力,最大程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
就數據來看, 深圳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存在,但是概率不大。不要以訛傳訛,人人自危。但是要掌握面對地震時的自救知識,包括上班場所、住址附近的避難場所(深圳地震網查詢)。
希望對你有幫助。最後附上深圳所處地震帶。
有沒有可能發生八級地震,這是沒有預見性的。地震災害,目前為止,沒有哪位科學家能夠預見。
深圳在不在地震帶?大家很清楚,回答是否定的,是不在的。但地殼的運動,地震帶也會移動,未來的地殼變化,是很難預測和評估的……
作為過去的一個「南蠻之地」和「小漁村」,發展到今天如此眾多的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而且一部分是在海邊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一部分是填海造地壘建起來的高樓大廈,如此沉重的負荷壓力和重力,物理分析和科學推理,會不會存在大自然的發怒,筆者和大家一樣,是擔憂的,也是不太樂觀的……
可能有人會嘲笑,這也許是杞人憂天吧!天不會塌下來的,深圳現階段是不會鬧地震的……如果是若干年之後,相信子孫後代比我們更聰明,更有辦法保護地球保護家園!
好好過好今天!好好珍惜今天!明天有明天的故事,明天有明天的作家……
『伍』 請問7月10號深圳北站座高鐵還需不需要48小時核酸檢測報告
7月10號深圳北站坐高鐵不需要核酸檢測了,7月6日0時起取消深圳48小時內核酸檢測報告了,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陸』 簡述高層建築結構的概況,特點與發展趨勢
高層建築的結構是屬於框架結構特點是充分利用空間資源,把建築成本盡可能縮小,但是也有缺點發生火災的時候不容易搶救。
『柒』 深圳市龍崗區是中高風險地區嗎
深圳全市均為低風險。
2021年5月21日至今,深圳市先後發生鹽田港「5.21」、寶安國際機場「6.14」兩起局部新冠疫情,兩起疫情處置工作已經基本結束。7月5日開始,深圳市中風險地區新藍天公寓調整為低風險地區,目前全市均為低風險地區,城市運行和生產生活恢復正常。
深圳防疫措施調整。 根據目前疫情防控態勢,綜合流調溯源、核酸檢測、排查管控等情況,深圳市對部分防疫措施調整如下:
1、即日起將福永街道下十圍商住街71號新藍天公寓由中風險地區調整為低風險地區。
2、自7月6日零時起,對所有從機場、火車站、汽車站、碼頭等交通場站離深旅客取消「持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出省」的管控措施。請廣大旅客繼續堅持戴口罩、配合落實體溫檢測、健康碼查驗等措施。
3、自7月6日零時起,對寶安區因疫情採取的防控措施進行調整,外賣、快遞行業恢復常態化運營,餐飲服務單位有序恢復堂食,聚集性、密閉空間文體娛樂場所、學生兒童託管機構、線下教育培訓機構有序恢復營業。
4、寶安國際機場運作恢復正常,機場航班量將在半個月內逐步恢復到疫情前水平。機場兩艙休息廳、機場商務貴賓廳和機場航站樓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