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深圳大萬世居旅遊指南
深圳大萬世居旅遊指南
大萬世居簡介:
大萬世居坐落在深圳市坪山新區大萬路33號坪壞社區西南的客家村,為古堡式客家圍龍屋建築。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規模宏大,佔地1.5萬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樓,正面有大六樓,均為高高的圍牆相連,圍牆上有走馬廊相通。圍龍屋大門向南,門樓上塑有“大萬世居”4個大字。大門前為禾坪,再前是月形池塘,禾坪側仍保留有旗桿石。
該世居投資數百萬元的整修工程將在明年4月結束,屆時,一個更加完整的圍屋將呈現在人們面前,圍屋裡還將舉辦大型的.客家民俗文化展覽和表演,從民間收回和引進的數千件客家民俗文物和古董將在這里展出,它將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客家古董、民俗文化藝術品的展覽,據說梅州收藏家梁小梅女士收藏的十多件客家鎮館之寶和大量文物也將在此展出。大萬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館也將申報國家“三A”級旅遊景點,這座古老的圍屋正在煥發新的生命活力。
大萬世居開放時間:
10:00——18:00
大萬世居交通:
深圳公交到大萬世居: 在市內乘坐365、B762等公交車在“坪山中學”下車,步行至大萬世居。
自駕到深圳大萬世居: 沿359省路道向西可直達。
大萬世居門票:
免費供遊客遊玩。
;② 圍樓分布在我國的哪些省份地區
客家圍屋又稱土圍樓,是客家人的傳統居所。主要分布於粵東、粵北、東江流域和環處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內涵豐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貴的傳統建築文化遺產。
③ 圍屋建造的歷史背景和作用
「客家」原是當地土著居民對客居的外來戶的稱呼。「客」與「主」的身份原本是相對的,外來的人住得久了,慢慢變成老客,最後終於反客為主。客家人在舉家遷徙的過程中既保持了原籍優良的居住傳統,又融合了當地新的生活氣息,這使得他們有了由守反攻的資本。
圍屋 客家人的堡壘
贛南是指今天江西南部的18個縣市區,面積大約有3.96萬平方公里,人口達790萬。贛南客家民居年代久遠,最早的可追溯到明代的晚期。現存的民居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即「廳屋組合式」民居和「圍屋」民居。
圍屋是贛南客家名居的一個典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牆既是圍屋每間房子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牆。圍屋的大門門額上多有「某某圍」的題名,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
圍屋以龍南縣的最具代有性,也最為集中,往往一個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圍屋。在形式上,除大量方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攏式圍屋,近圓形圍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規則的村圍。結構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壘砌的;體量上既有贛南最大的方形圍屋——關西圍屋,也有最小的圍屋——里仁白圍(俗稱「貓櫃圍」形容其小如養貓之籠)。
典型的圍屋,平面為方形,四角構築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樓(碉堡),外牆厚在0.8至1.5米間。圍屋立面高二至四層,四角炮樓又高出一層。外牆上一般不設窗,僅在頂層牆上設有一排排槍眼,有的還有炮孔。屋頂形式以硬山為主。圍內必設有一至兩口水井。
圍屋的建築材料以磚石為主,牆體大多採用俗稱為「金包銀」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牆體,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內牆體,用土坯或夯土壘築。它與閩粵圍樓最大的區別是:贛南圍屋的防禦功能更為完善,圍屋四角所建的炮樓,其功用顯然是為了警戒和打擊已進入牆根或瓦面上的敵人。
圍門的設計上,也體現了防衛萬無一失的特點,故一般在板門之後,還設有一道閘門,有的圍屋則在閘門之後,還設有一道便門,板門之前再設有一道「門插」(柵欄門),為防火攻,門頂上還設計有漏水孔。圍屋的外牆高大厚實,沒有窗戶,只有對外射擊的槍眼。圍屋四周有象碉堡一樣的角樓。贛南的客家人一般稱堂為「廳」或「廳廈」,堂專指祠堂。稱一棟房子為「屋」,一間房子為「房」。廳是房屋的中心,許多棟「正屋」和「橫屋」連在一起便組合成了一幢大房子,這種構建實質上脫胎於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的民居。
逼出來的「燕侶比翼」
在眾多的圍屋中,龍南「燕翼圍」是贛南客家圍屋中最高的一座。明末清初,粵贛邊境的楊村時有戰火。家道殷實的賴福之和弟弟上贈、上球,奉祖輩之囑外出避難。他們的第一選擇是位於黃塘高圍的親戚家,豈料對方無義,竟然殺害了前去探問的人。兄弟們只好改奔黃牛石避亂。待事息返鄉,看到滿目瘡痍的家鄉,遂萌生了建造高守圍屋的構想。公元1650年(清順治七年),這個浩大的工程正式開始,在之後的27年間,燕翼圍不斷壯大,最終修建完成。竣工後的圍屋呈方形,四層高15米,長42米,寬32米。建築總面積1344平方米,共有136房間。圍屋的功能區分配非常清晰,一層為膳食處,二三層為居室,四層則是用於戰略防禦的戰樓,共有58個槍眼。圍門有三層,門口有一生活用井,圍內有兩口暗井(平時以土埋之),一為水井,另一為糧庫井。因為高大易守,可閉關自守一年不出圍,而有「高守圍」之稱。公元1849,當時的府台大人周玉衡應邀來圍屋做客,看到圍屋主人相敬如賓、便題字「燕翼圍」取「舉案齊眉,燕侶比翼」之意。圍屋自此便有了今天的稱呼。
比出來的關西圍
關西圍是贛南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圍屋。它的開基祖是徐名均,俗稱徐老四。因為姐姐嫁入燕翼圍而有機會常常去那裡做客。看到雄偉的燕翼圍,爭強好勝的他便暗暗決心有朝一日要蓋一座超越它的圍屋。
他天資聰慧,在姐夫的資助下,木材生意日漸興隆。而後來偶然得到的一塊免稅牌使他如虎添翼。很多商人歸附在他的「西昌」門下,他也因此財源滾滾,為西關圍的打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座圍屋呈正方形,長寬均為88米,圍牆高九米,厚兩米,佔地面積約為一萬平方米。圍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樓。整體結構如同巨大的「回」字,共有主房124間。
照壁的後面是圍主徐老四修的戲院。傳說每次開戲,他的大夫人誥贈五品宜人的賴氏便沉醉其中,此時徐老四邊從西門溜出,與他的另兩位張氏夫人到小花洲喝酒賞月。
客家文化:「移民」的精英聚落
有資料顯示,客家人構築的圍屋,源於東漢的塢堡。這種建築形式在兩晉南北朝時曾盛行中原。客家人聚族而居、耕戰結合的習慣,就源於那個時代。圍屋幾乎就是客家的象徵,客家人可以不住圍屋,但住在圍屋裡的,一定是客家人。
贛南史稱「南撫百越,北望中洲,據五嶺之要會,扼贛閩粵湘之要沖」。唐末五代時,大量中原難民擁入贛南,外來移民已遠遠超過原有的土著居民,從而極大地改變了當時居民的成分和文化結構,於是,在此特定的歷史和地理環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個新的特殊民系——客家。
住在圍屋裡的客家人,過著一種聚族而居的生活。這是一種有別於中國其他地區漢族的傳統生活。在一個大圍屋裡,常常住著幾百甚至上千的人,他們同姓、同宗,有的還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緣後代。當圍屋容納不下時,長子的一支就被留在老屋,其他兒子則分出去再蓋新屋。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人常常以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勛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客家人由於是遷徙才尋覓到安家的處所,所以勤奮、勇敢、智慧、與環境做斗爭,是他們的品質。經過無數歲月的積淀,他們終於開創出了大好的局面: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無論國內還是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客家人有「東方猶太人」之稱,他們在各自的陣營里發揮著驚人的創造力。
歷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遷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經濟比較發達的中原地區向人煙稀少、經濟落後的偏遠荒蠻地區而轉移的。一方面,他們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始終崇尚華夏正統文化,崇尚詩禮傳家,極為注重對傳統、文化、語言、習俗的完整保存,並以共同的生活樣式、習俗、信仰和觀念將自己緊密團結在一起;另一方面,他們又善於從當地少數民族中汲取養分,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
TIPS:
客家先民的6個「移民」時期
據考證,客家人的先民,有過6次大規模的南遷:
1.秦始皇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2.東晉時期 東晉「五胡亂華」時期,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
3.唐末黃巢起義 安史之亂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逃,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逃入閩粵贛區。
4.宋南渡時期 宋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
5.明末清初時期 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
6.太平天國時期 太平天國時期,為避戰亂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④ 客家圍屋形狀多為方形還是圓形
客家圍屋主要分布於福建、江西以及粵東、粵北、東江流域和環處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內涵豐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客家地區的圍屋有多種類型,其中尤以圍龍式圍屋、城堡式圍樓和四角樓最具特色。以下為常見的圍屋種類:
方形圍樓
中西合璧式圍樓的建築年代較晚,最早在清代末期,但大都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後的產物。漂泊海外的客家遊子們在國外經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戀民族的傳統生活,榮歸故里後置田建屋。
他們受到南洋各國及西洋文化思想的影響,採用傳統的圍龍屋或堂橫屋的平面布局,局部稍作改動,如有些屋式將弧形的圍龍和花頭部分變成了長條形、直線形,橫置如枕,當地人稱「枕頭屋」,如梅縣萬秋樓、聯芳樓等。門窗、廳堂加之西式裝修,特別是增設陽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傳統建築煥發出清新的氣息。
自由式圍屋
所謂自由式,是指沒有明顯布局規律的一類客家民居形式。屋主人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並結合財力和用地情況,建造居住舒適、外形美觀而又符合客家傳統民居風水學中陰陽五行理念的建築。
香港客家圍屋
香港地區客家圍屋的形式主要有堂橫屋、杠式屋、凹字型排屋以及城堡式圍樓和中西合璧式圍樓等。其客家人較集中居住的新界北區以及元朗大旗嶺、八鄉、十八鄉等以杠屋、凹字型排屋最為常見。杠屋小型化,僅見單杠和雙杠二式。
單杠式在距前檐牆數米處建與前檐牆等高的圍牆,圍成前院,開側門出入。凹字形排屋以新界北區分布最廣。所謂「凹字形排屋」,即以多單元「鎖頭屋」連結而成。
柴灣羅屋是吸收廣府居住文化較為典型且年代較早(清康熙年間)的斗廊屋。元朗陰華居、嶺梅庄和楊家村年代較晚,均建於清末,它們是典型的粵東式堂橫屋。荃灣陳氏建於清乾隆年間的三棟屋,形式較為特別,它的平面布局是介於堂橫屋和城堡式圍樓之間的一種形式。
⑤ 客家圍屋的歷史起源
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飢荒等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五次大遷移,先後流落南方。由於平坦地區已有人居住,只好遷於山區或丘陵地帶,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士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存世最多和最為著名,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
圍龍屋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客家人採用中原漢族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他們的居住地大多在偏遠,邊遠的山區,為防止盜賊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建造了營壘式住宅,形式有兩種:一:磚瓦結構。二:特殊土坯結構: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粘稠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夯築起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三、花崗岩條石結構(如江西龍南龍光圍)。普通的圍龍屋佔地8畝、10畝,大圍龍屋的面積已在30畝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長時間。一間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屋內分別建有多間卧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 。
江西贛州、福建龍岩、廣東梅州以及香港、澳門地區,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區域之一。客家人的傳統居所——客家圍屋,主要分布於粵東、粵北、贛南,東江流域和環處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內涵豐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粵港地區的客家圍屋,大體可以分為15種類型,其中尤以圍龍式圍屋、城堡式圍樓和四角樓最具地方特色。
⑥ 客家圍屋在哪裡
廣東的以圍龍屋為代表主要分部在梅州,河源。惠州,深圳一帶也有少量現存的。福建以龍岩的土樓為代表。江西贛州的以方型,半園型,八卦型為多,整個贛州客家圍屋現存還有六百多座。贛州又以龍南的最多,被評為『』客家圍屋之鄉『』。龍南以關西新圍,燕冀圍,烏石圍。栗園圍的八卦圍為代表!
⑦ 客家圍屋在哪裡只有閩粵才有嗎
對於 客家民居 的一些歷史的東西,我們並沒有了解得非常通透,所以對於客家民居的見解,也一直都止步於最開始的了解,那麼客家圍屋和土樓的區別是什麼,客家圍屋和土樓會在一個地方嗎?是不是只有閩粵才會有?
可能感興趣》》 領略惠州獨特的客家文化
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飢荒等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在歷經五次南下大遷移,先後流落南方。由於平坦地區已有當地土著人居住,這些南下的漢人只好遷於山區或丘陵地帶,因為離開中原故土,所以這些南下遷移的漢人自稱為「客」寓為客居他鄉之意。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亦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士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存世最多和最為著名,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
圍龍屋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客家人採用中原傳統漢族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他們的居住地大多在偏遠,邊遠的山區,為防止盜賊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建造了營壘式住宅,形式有兩種:一:磚瓦結構。二:特殊土坯結構: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粘稠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夯築起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三、花崗岩條石結構(如江西龍南龍光圍)。
普通的圍龍屋佔地8畝、10畝,大圍龍屋的面積已在30畝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長時間。一間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屋內分別建有多間卧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
江西贛州、福建龍岩、廣東梅州以及香港、澳門地區,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區域之一。客家人的傳統居所——客家圍屋,主要分布於粵東、粵北、贛南,東江流域和環處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內涵豐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粵港地區的客家圍屋,大體可以分為15種類型,其中尤以圍龍式圍屋、城堡式圍樓和四角樓最具地方特色。
⑧ 大萬世居——深圳坪山古堡式客家圍屋建築
大萬世居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大萬路33號坪環社區西南的客家村,始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為古堡式客家圍龍屋建築,佔地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6萬平方米,共有房屋400餘間。
大萬世居的內部格局,是由九條大街、十八個天井、八個樓腳,外加四周相互貫通的走馬樓串聯而成。在大萬世居的大街小巷,都是四通八達、南北格局對稱。
從平面布居來看,大萬世居呈長方形,以祠堂、中樓、後樓為中軸線,兩側對稱分布兩排硬山頂建築形式、格局、大小一樣的二層式房屋。圍龍屋大門向南,門樓上塑有「大萬世居」4個大字。大門前有禾坪和月池,後有沙墩陂,蓄水、灌溉、防洪三位一體。圍牆六米多高,四邊合圍,周長約500米,由三合土夯成,牆頂設走馬廊,號稱「十閣走馬廊」。又有三層高碉樓分布四周,且槍眼廣布。
四周圍厚約80公分的院牆,牆外有護城河,圍牆四周有碉樓,整座建築物前有半月形風水物池。正牆有三門,中門為牌樓,牌樓上裝飾飛檐及灰塑,木構件雕刻精美,左右又有兩側門,有中門經過門樓進入庭院,正中為祠堂。一般而言,祠堂是凝聚宗族力量,增強族人團結,抵禦外族入侵,處理內部事務之場所,是一個宗族的政治、文化中心。祠堂在大萬世居群體建築中為中心之重。祠堂匾額書「端義公祠」。祠堂分三進,前廳懸「光宗耀族」、「燕翼詒謀」木匾。中廳兩旁牆及正梁分別懸掛三幅弘揚族人高風亮節,德高望重之匾額,如:「贊政宏才…」、「急功好義…」。後廳中間設置神龕,上刻「追遠堂」神龕,供奉曾氏家族族先歷代之牌位。
大萬世居特點
大萬世居師承宋代:「前、中、後三座落,左右兩附厝」的建築風格,又稱「三堂二橫」,是典型的客家建築風格。建築風格體現了中原傳統的封建禮制和漢晉庄園式塢堡的基本格式,反映了其歷史淵源。因此在客家人之建築中深深包含了儒家文化特有的家族制度和等級觀念,如祖堂在上,主次分明,以祖堂為中軸線貫穿整體,左右對稱的布局。整座建築物後牆築成半圓弧形,與前面半月形的風水池遙相呼應,是典形的陰陽平衡、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理念。
「大萬世居」不僅體現其深邃的中原文化之底蘊,其現實的社會功能也比較明顯。
防禦性
大萬世居僅有正門樓三個門可以出入。正門樓為二層建築,白天有人站崗放哨,夜間三個門全部關閉,有人在閣樓值班。整座建築的四角都有高達十餘米的碉樓,晝夜有人暸望。院內中樓二邊也有碉樓以防不測。正門樓上還鑿有許多槍孔、炮孔。每當與外界發生糾紛,大門一關,用槍、炮進行抵禦。這種結構,除了御敵外,還用以防禦野獸。這種防禦性的建築充分體現其自我保護的文化心理。
封閉性
大萬世居整個建築群自成一體,由於圍樓全封閉,所以在三堂的前後又發展出兩個橫向鋪開的露天內院,又稱上天街、下天街。上下天街是族人休閑孩童玩耍的公共活動場所,還有公共廚房、廁房、倉庫和完整的排水系統。除了公用水井之處,家家戶戶屋內還設有水井。族人日出而耕,日入而息,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團結性
大萬世居「我群意識」濃厚。大萬世居有大小房間約400餘間,每間房之間都是相通的,兩排房子通過廊廡、夾壁相通,同一排房屋間有門相通。客家人向來注重團結,直到當代,客家人還會把整個村的人當親戚般招待,這跟客家人從中原歷盡千辛萬苦遷徙到嶺南這一歷史有很大的關系。他們不但在路上需要族人的互相幫助克服困難,到了新的地方定居下來不免與當地人發生沖突械鬥,更需要族人們團結起來,一致對外,這種不分你我的傳統體現在房屋的建築上,逃避外人的追捕時,防禦功能尤為突出。
宗法制
客家人原為中原漢族,漢族歷史上的宗法制度,在客家人建築和格局面中得到了體現和保存。房間嚴格按照長幼尊卑秩序分配。中軸線上的房屋為嫡子嫡孫居住,庶輩按親疏居於偏房。二百多年來居住於此的客家人自覺地遵守著這套祖宗遺留的嫡庶制度。雖然子孫滿堂也決不會分家,房屋子不夠就在院內增建新房。祠堂和中樓等建築的屋脊是用瓦垂直堆砌而成的。據族人講是恐後人家業敗落時,尚可用於修補漏瓦之屋,可見祖宗用心良苦。
大萬世居是深圳地區較具規模保存完整的客家圍樓之一,是曾姓家族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保留了客家人的歷史民俗遺物和文化精粹。大萬世居建築風格體現了中原傳統的封建禮制和漢晉庄園式塢堡的基本格式,反映了大萬世居的歷史淵源。反映了各個時期的社會文化特點和客家人的流連變遷,極具歷史藝術價值,也是研究和體驗深圳客家源流、民俗、建築藝術和水利工程的活化石,對了解客家民系及其源流和遷徙史有重大價值。曾氏祖訓開創了大萬曾氏一脈「大仁大愛」的家風,「大萬祭祖」不僅體現了曾氏家族的宗族觀念強,還體現出對宗聖曾子「孝悌」文化及曾氏一脈「慎終追遠」家風的傳承,展現出曾氏一族和睦相處的濃厚氛圍。
⑨ 客家的圍屋和土樓是一回事嗎搜了很多資料,看著都一樣.
客家人的傳統居所
主要分布於粵東、粵北、東江流域和環處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內涵豐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粵港地區的客家圍屋,大體可以分為15種類型,其中尤以圍龍式圍屋、城堡式圍樓和四角樓最具地方特色。
一、方形圍樓
方形圍樓有多種形式,如閩西式方形土樓和粵北的方形碉樓等等。方形圍樓又有正方形和長方形之分。「閩西式方形土樓」,是指用數層高的夯土牆四周圍合,圍內各層多為木結構的通廊式住房,中心成形一個矩形內院的夯土建築,它對外封閉、對內敞開,龐大的外觀,如同一座堅固的土堡。這種方形圍樓在與閩西鄰近的廣東饒平、蕉嶺、大埔、豐順有零星分布。
二、圓形圍樓
圓形圍樓猶如「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下冒出來的蘑菇」,真可謂鬼斧神工。這種環形的土樓,也有人稱之為「寨」。圓形的布局、高大宏偉的氣勢,堪稱世界民居奇觀。圓形土樓內部結構有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土樓的直徑由幾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圓形土樓與方形土樓一樣,分布在與閩西鄰近的粵東大埔、饒平、蕉嶺、豐順一帶,土樓內房舍結構多為單元住房。
圓形圍樓猶如「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下冒出來的蘑菇」,真可謂鬼斧神工。這種環形的土樓,也有人稱之為「寨」。圓形的布局、高大宏偉的氣勢,堪稱世界民居奇觀。圓形土樓內部結構有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土樓的直徑由幾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圓形土樓與方形土樓一樣,分布在與閩西鄰近的粵東大埔、饒平、蕉嶺、豐順一帶,土樓內房舍結構多為單元住房。
三、半月形圍樓
半月形圍樓主要分布在與閩西交界的廣東大埔、饒平等地。饒平的饒洋、上饒、上善數量最多,其次是大埔的桃源,梅縣東部也有零星分布。半月形圍樓,外形與興寧、梅縣地區的圍龍式圍屋的後圍相似,有的以兩個或三個半月形重疊,高二層,第一層為單元式住房,圍與圍之間有寬約數米至十餘米不等的巷道。粵東半月形圍樓多見單圍,半月形內環廣場中間建有二堂或三堂式的祖祠,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亦有環內空曠的半月形圍樓,空地作為晾曬東西和舉行活動的空間。
四、橢圓形圍樓
橢圓形的客家圍樓,據深圳博物館黃崇岳、楊耀林先生調查,發現六座。饒平饒洋藍畲村的泰華樓,與「閩西式」通廊房結構的圓形土樓相比,在外形上有所變化。興寧黃陂石氏中山公祠、羅崗劉氏恆豐樓和大埔湖寮黃氏中憲第,外形雖呈橢圓形(中山公祠為「螃蟹形」),但其用材、建築結構與「閩西式」圓形土樓有很大的差異,平面布局與圍龍式圍屋比較接近。
五、八角形圍樓
八角形圍樓,是方形、圓形土樓的綜合體,其建築方法、用材和建築結構與圓形土樓最為接近,而其施工難度要大得多。建築這種多稜角的樓宇,就居住使用面積和舒適便利等方面與方形、圓形土樓相比,看不出其有優越性。這可能與風水有關。八角形土樓僅在廣東饒平發現兩座,其中三饒南聯村道韻樓內的黃氏居民,操潮汕語,但他們認同其祖先是客家人。
六、圍龍式圍屋
圍龍式圍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興寧、梅縣為中心,向周邊輻射,衍播東江流域以及環珠江口的深圳地區。圍龍式圍屋是廣東客家民居中數量最多,規模宏偉,集傳統禮制、倫理觀念、陰陽五行、風水地理、哲學思想、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民居建築。
圍龍式圍屋的主體是堂屋。所謂堂屋,即中軸建築為方形廳堂,最少的為二堂,一般三堂,堂與堂之間以天井相隔,上敞堂為祖公堂,中堂為議事廳,下敞堂進深小,呈長方形,為門廳。堂屋兩邊有襯祠,一般以巷徑隔出明間、次間、梢間和盡間。堂屋兩側為橫屋,後面建半月形的圍屋連結橫屋,半月形內為花頭。有二橫一圍龍,四橫二圍龍……,最大規模的為十橫五圍龍。圍龍式圍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後高,突出中軸堂屋,蔚為壯觀。門前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牆和半月形的池塘。圍龍式圍屋整體呈圓形,猶如陰陽兩儀的太極圖,寓有天圓地方的意義。
有一部分圍龍式圍屋,出於防禦的需要,在外橫屋前後建碉樓,碉樓往往高出堂屋一層,故又稱之為「四角樓」或帶四碉樓的圍龍式圍屋。圍龍式圍屋圍數的多少,取決於家族的發展狀況和地形位置等因素,一般在初建時僅一圍,以後不斷增加。
七、四角樓及其他角樓
分布於粵東北地區的四角樓,與「閩西式」方形土樓和贛南「土圍子」有著淵源傳承關系,更突出其防禦功能。
四角樓的主要特點是方形(更准確地講是長方形)圍屋四角加建碉樓。四角樓的外形和內部結構變化多端,粵東與粵北兩地又有各自的特點。
粵東四角樓一般中軸為堂屋,以三堂居多,左右橫屋和上堂外牆相連成圍,四角建高出橫屋和堂屋一至二層,即二至三層的碉樓,碉樓凸出檐牆一米多。正面三門,中間(堂屋)為大門(正門),左右兩側橫屋為小門(側門),門前與圍龍式圍屋的布局相同,照例有禾坪、前護牆、半月形池塘。禾坪兩頭建出入「轉斗門」。有些四角樓中間不建堂屋,形成大空間,四周杠屋環列,這種布局有利於防衛,如興寧崗背「躲世圍」,當地傳說,每逢戰亂或鬧匪,附近村莊的居民遷入該樓躲避固守。
粵北和河源四角樓更富於變化,除碉樓頂裝飾呈各種鍋耳狀外,有帶二碉樓、四碉樓、六碉樓或八個碉樓和一望樓者。
八、堂橫式圍屋
堂橫式圍屋,其基本結構在中心軸線上為二堂(廳)或三堂,最多者達五堂,兩側加橫屋。這種傳統屋式粵東客家人稱之為「府第式」,福建稱為「五鳳樓」。此類住宅對地形適應性強,比較適合人們聚族而居、幾代同堂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因此分布地域廣、數量多。它與圍龍式圍屋的主要區別在於後面不帶花頭和圍龍,突出了客家民居的平面結構與特點:保持中原地區四合院、殿堂式結構組合特色,即廳堂、天井、天街、禾坪、池塘等配套成為一體,既完整,又實用。
堂橫式圍屋的造型特徵,是以中軸線上的敞廳堂、敞廊和天井構成三位一體的廳井空間,左右有平衡對稱的廂房,無論是中軸或橫屋,均以「四架三間」為基本構圖,橫屋偶數對稱。整座樓宇的造型前低後高,突出中軸,堂屋高橫屋低。由於整體結構高低有序,屋頂瓦面層層錯落,成疊式瓦面,一般為五疊,一層層的瓦頂瓦檐有如五鳳展翅,故有人將其稱之為「五鳳樓」。
九、杠式圍樓
杠式圍樓是客家民居中較為簡單的一種類型,因其縱向排列,山花朝前,故稱杠式圍樓,又因縱列式橫屋如同轎子兩側之杠桿而得名。杠式圍樓最少有二杠,多至八杠。在杠式圍樓中,堂屋被夾在杠與杠之間,顯然誇大了「杠」,縮小了「堂」,抬高了「杠」的高度。但在平面布局上,堂仍具有決定朝向的作用,而且必須正對大門。
杠式圍樓與圍龍式圍屋在建造原則上有所不同。圍龍式圍屋是先建堂屋,後建橫屋和圍龍,隨著家族的興旺不斷向外擴展。而杠式屋的建築原則是,根據經濟條件,首先建造最簡單、實用的杠屋,留出空間待經濟條件許可後再建造祖堂。 另一因素是受到風水地理的影響和限制,風水先生根據陰陽五行測算建造屋式,如梅縣白宮丘氏大夫第「牛角屋」,本是六杠屋,根據山形,在邊杠屋末端加建圍龍,圍龍僅包一半,並未圍攏並且在堂屋後檐牆兩側挖圓形水井象徵牛眼,成了「牛角屋」。杠式圍樓,在粵東的梅縣、大埔分布較多,其他地區也有零星分布,香港地區的杠式圍樓多在形式上有變化,而且小巧玲瓏。
十、城堡式圍樓
城堡式圍樓,外牆用「三合土」夯築或青磚壘砌,是東江流域和深圳、香港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是堂橫式圍屋、圍龍式圍屋和四角樓的綜合體,並吸收了廣府民居的優點發展起來的。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興梅客家民居堂屋、橫屋、禾坪、月池、轉斗門的主要結構,四周被二層圍樓包圍起來。有些圍樓在保留四角碉樓的基礎上,在後圍中央增建「望樓」,望樓是全樓的最高點。圍樓頂層周圍建成通廊「走馬樓」。
圍樓外部裝飾有兩大特點:一是四周檐牆上建女兒牆,檐額用青磚砌作數層菱角牙子;二是碉樓、望樓頂端兩側(山花)大都做成「鍋耳」狀,並有挑頭裝飾。內部結構的建築形式有較大的變化,圍樓四周(前排稱倒座)是二層或三層高的單元式住房,內低外高,通常是一廳、二房、一天井、二廊。堂屋、橫屋多為二層高的單元式房間。正門樓佔一單元,進入大門穿過門廳為天街,天街將圍樓和堂屋、橫屋隔開。有些大門內建仿牌坊式建築,上有灰塑圖案和石刻。
十一、圍村
圍村,就是將一個村莊用圍樓或圍牆圍攏起來,故有人稱之為「寨」。圍村深溝高壘,固若金湯,顯然是出於防禦的需要。客家圍村的分布主要在客家人與潮汕人或廣府人的臨界點或雜處地。在粵北和深圳、香港地區有較多的實例。
深圳的客家圍村,既受廣府圍村的影響又保留了客家民居的傳統。主要特點是橫縱成行成列的房屋,四周被圍樓或圍牆包圍起來,平面呈方形,四角設碉樓。圍內的住房多為單元房,有斗廊式或「大齊頭」(一廳一房)。單姓圍村在中軸線上設祖公堂,而多姓圍村則各有祖堂。大門口有禾坪和池塘,這是與廣府圍村的主要區別之一。
客家圍村有的呈方形,有的呈不規則的圓形。圍內房屋有的排列有序,有的比較凌亂。此外,圍村內的住房有單間式的,也有堂橫屋和單元式的,還有一間房中間建隔牆成了套間或「背靠背」前後開門的,形式多樣。而粵東豐順建橋圍村則四面環水,圍內是一座座獨立的堂橫屋。
十二、碉樓
在粵東、粵北以及河源、惠陽、深圳和香港等地區所見的客家碉樓,大都與圍樓、圍龍屋或「斗廊屋」結合在一起,且多為四角樓。惟獨在粵北始興等地區可見獨立存在的大型碉樓,建築佔地面積200~400平方米不等,有四五層高。碉樓內有天井和水井(少數無天井),有的還設有祖(神)堂。每層樓均為通廊式單間房,有木樓板和走廊。外牆用大卵石和青磚砌築,厚1米有餘,特別堅固。全樓只有一個大門,條石門框,內裝鐵皮木門、木杠、鐵柵等四五重屏障,門上還有防火水槽,真可謂固若金湯。一個村可建幾個互為犄角的碉樓,以保護全村的安全。遇有匪賊或戰事,村民們便扶老攜幼進駐碉樓。這也是粵北客家建築文化中的一絕。
十三、中西合璧式圍樓
中西合璧式圍樓的建築年代較晚,最早在清代末期,但大都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後的產物。漂泊海外的客家遊子們在國外經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戀民族的傳統生活,榮歸故里後置田建屋。他們受到南洋各國及西洋文化思想的影響,採用傳統的圍龍屋或堂橫屋的平面布局,局部稍作改動,如有些屋式將弧形的圍龍和花頭部分變成了長條形、直線形,橫置如枕,當地人稱「枕頭屋」,如梅縣南華又廬、萬秋樓、聯芳樓等。門窗、廳堂加之西式裝修,特別是增設陽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傳統建築煥發出清新的氣息。
十四、自由式圍屋
所謂自由式,是指沒有明顯的布局規律的一類客家民居形式。屋主人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並結合財力和用地情況,建造居住舒適、外形美觀而又符合客家傳統民居風水學中陰陽五行理念的建築。
十五、香港客家圍屋
香港地區客家圍屋的形式主要有堂橫屋、杠式屋、凹字形排屋以及城堡式圍樓和中西合璧式圍樓等。
客家人較集中居住的新界北區以及元朗大旗嶺、八鄉、十八鄉等以杠屋、凹字形排屋最為常見。杠屋小型化,僅見單杠和雙杠二式。單杠式在距前檐牆數米處建與前檐牆等高的圍牆,圍成前院,開側門出入。凹字形排屋以新界北區分布最廣。所謂「凹字形排屋」,即以多單元「鎖頭屋」連結而成。
柴灣羅屋是吸收廣府居住文化較為典型且年代較早(清康熙年間)的斗廊屋。
元朗陰華居、嶺梅庄和楊家村年代較晚,均建於清末,它們是典型的粵東式堂橫屋。
荃灣陳氏建於清乾隆年間的三棟屋,形式較為特別,它的平面布局是介於堂橫屋和城堡式圍樓之間的一種形式。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culture.com.cn/ww/gs/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