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深圳資訊 » 深圳市由什麼改名來的
擴展閱讀

深圳市由什麼改名來的

發布時間: 2023-01-08 01:19:16

A. 深圳的來歷

深圳的歷史:

1、「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

於清朝初年建墟。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深圳又稱鵬城。

2、百越部族(史前——公元前214年)

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

3、秦皇設郡(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開發。

4、東晉建縣(公元331——1573年)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

5、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

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

6、新安古城(公元1573——1841年)

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

7、公元1573年

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8、縣境分割(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9、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

廣東省新安縣復稱寶安縣,現址仍在南頭。

10、縣治遷移(公元1938年——1953年)

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11、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

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現在,該天也被世人親切的稱為「深圳生日」。

(1)深圳市由什麼改名來的擴展閱讀:

深圳的崛起:

在經過29年的建設和發展,深圳由一個昔日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新興現代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對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2008年度排名顯示,深圳位列第二。

B. 深圳為什麼叫深圳

深圳市成立於1979年,深圳經濟特區1980年建立,迄今只有四十餘年,如此強勁的經濟實力讓世界矚目。深圳無疑是一個新興的城市,因此就有人認為它就是一座建在農田上的城市,沒有什麼歷史。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深圳的歷史非常久遠。
說深圳的歷史,就要從寶安區說起。寶安區位於深圳市西部,瀕臨珠江口東岸,自古就是廣州通往南洋(含中東、歐洲)的要塞,只不過在古代由於嶺南地區開發較晚,一直沒有正式的官方建制而已。三國時期,東吳在這里設了一個鹽場,取名為東官鹽場。公元265年,東吳末帝孫皓在這里設司鹽都尉,是縣級編制,不過性質屬於經濟類,嚴格來說不算是行政單位。公元331年,東晉拆出番禺縣設寶安縣,治所在今寶安區,這是寶安建制之始。當時的寶安縣范圍很大,包括如今省級的香港,副省級的深圳,地級的東莞,以及珠江口西岸的地級中山。寶安縣所隸屬於東官郡,郡治在今深圳市南山區,寶安還有個別稱叫東官城,就是因此而來。
因為南方開發較晚,人口不多,隋朝時東官郡撤銷,寶安縣劃入南海郡(治所在廣州)。唐朝時,寶安縣改名東莞,縣衙門也遷到了今東莞的莞城街道。換句話說,就是歸東莞管。兩宋時期,寶安無建制,不過由於有鹽場,重設了東莞(官)鹽場,是經濟單位,元朝時沒什麼變化。一直到明朝中期,由於人口增加,海盜經常躥上岸搶東西,公元1573年,朝廷在寶安重新設縣,叫新安縣。清朝時,開始出現深圳、鹽田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1914年,由於和河南省新安縣重名,改稱寶安縣。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寶安縣的基礎上,設立了深圳。深圳特區比較特殊,面積不大,1981年,又重設寶安縣,只管深圳特殊區域之外的地方,相當於深圳郊區。隨著深圳的快速發展,需要更多的土地,只能從寶安劃,1992年,撤銷寶安縣,成立深圳市寶安區。
寶安區面積比較大,後來又劃出部分成立龍崗區、光明區、龍華區等區,因此可以說寶安是深圳之母,寶安的歷史就是深圳的歷史。深圳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深圳河是我國香港與大陸的界河。深圳河歷史上稱為明溪,自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起,改稱為深圳河,作為英國租借香港新界部分99年期限時期的界河。
1931年設立深圳鎮,位於現深圳市羅湖區。1979年,在寶安縣基礎上設深圳市,市府駐深圳鎮,深圳鎮建制撤銷。1980年,建立深圳經濟特區。可以看到深圳名稱的軌跡:深圳河->深圳鎮->深圳市(深圳特區)。可以說深圳得名於深圳河。

C. 深圳前身寶安,歷史上屬於廣州還是惠州,深圳歷史屬於廣州還是惠州

深圳歷史屬於廣州。1953年,深圳屬於廣東省寶安縣管轄。1979年1月,撤銷寶安縣,設立深圳市。1979年3月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廣東省寶安縣改設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979年7月,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建立特區。1979年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深圳設龍崗、葵涌、龍華、羅湖、南頭、松崗6個管理區。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中通過了由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這一天,被稱為「深圳生日」。1981年10月,恢復寶安縣,轄深圳經濟特區外原寶安縣區域。1981年3月,深圳升格為副省級市。1982年1月,成立羅湖區,轄經濟特區全部范圍,鹽田區域為羅湖區管轄。

D. 中國深圳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深圳———

帶有移民色彩的「墟」

今天的深圳河蜿蜒穿過繁華市區,「深圳」一名,就來源於它,「圳」是指「田邊水溝」,「深圳」就是「深水溝」。

據清代康熙年間所纂《新安縣志》記載,深圳河在歷史上不僅深,而且水流急,每逢下雨便漲起大水,居民來往十分困難,常有人「不知深淺,動遭淹溺」。為此,由負責當地治安的官富巡檢司長官廖膺寵主持,於康熙二十八年,在深圳河上,建造了一座「惠民橋」,此橋以石頭建造,就是今日「人民橋」的前身。

「深圳」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清朝康熙年間,是個小「墟」的名字,也是個哨所的名字,那個時候,僅有10名駐兵。

「墟」,本為鄉村定期的貿易集市,交易完成後人們就會散去,不過在清康熙年間,新安縣內的「墟」已發展為有固定居民的墟市,它們多形成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深圳墟雖不大,卻比較有名。

其實,「深圳」這一名稱,除了帶有地理的痕跡外,還烙印了移民文化的色彩。它是客家移民南遷,帶來的新詞彙。

一般而言,移民遷移到新的地方後,常把舊地名搬來使用,藉此來表達對根的溯源。通常情況下,移民不是照搬原名,而是使用與原居地相同的地名通名。歷史上,嶺南地區部分客家人是從閩北、浙南遷來的,這些地區常見的地名通名中,就有坑、潭、洋、坪、圳等。

在浙江也有一個同名的「深圳」,此外還有浙江麗水的愈岸、永康的圳頭;江西進賢的溫家圳、萍鄉的圳口、何家圳;湖南新寧的圳源垌;廣東大埔的圳頭坑、梅縣的高圳等。這些地名出現的年代,都在宋代以後,是南下的北方人帶來的古漢語,在南方演變成方言後,產生的方言地名。

E. 深圳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又為何說寶安是深圳之母

來源於清朝,因為村落邊有很深的水溝,而水溝在當時稱為圳,所以得名深圳。深圳以前沒有這么大范圍,只是寶安的一部分,所以才會說寶安是深圳之母。

F. 深圳的來歷是什麼

深圳名字的由來?

深圳市前身為寶安縣。1979年3月,寶安縣改為深圳市。「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明永樂八年(1410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客家話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因深圳河流經,河溝深浚得名。康熙《寶安縣志》卷3:惠民橋「在深圳河溝深浚,凡遇雨潦潮漲,往來維艱,更有不知深淺,動遭淹溺,康熙二十八年巡檢廖膺寵建造石橋,名曰惠民」。俗稱水溝為圳。鎮因深圳河為名。

深圳為什麼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現在的國際化大都市?

1979年一位老人在南方畫了一個圈,他就是永遠值得我們敬佩與緬懷的鄧小平主席,他是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領導人,曾多次登上美國《時代》雜志,可以肯定的說,如果沒有他主導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不可能短時間內茁壯成長起來,並且他的經濟特區的確也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策略。

1980年正式確立廣州、深圳、廈門、珠海、汕頭五處為通商口岸。深圳自立門戶,獨立成市。

今天的深圳是一座繁華的城市,是千萬人羨慕並嚮往的地方,想了解深圳的文化與美食,就應該親自去體驗一下。

G. 深圳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深圳最早的前身為廣州寶安縣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方言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

深圳的經濟特區發展史雖只有40多年,擁有著67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有著6000多年的人類開發史和海洋經濟發展史、1700多年的城市史、600多年的海防史、悠久的廣府民系和客家移民史。

深圳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現今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風景名勝:

深南溢彩橫貫深圳市區中心地段的深南大道是深圳最繁華的道路。東起沿河路口的三九大酒店,西至南頭檢查站,為雙向8車道,兩車道間為寬闊的綠化帶,全長17.2千米。

深南大道沿線集中了深圳建築的精華,集中了深圳最重要的旅遊景區和著名的企業,是國內少有的具有高度現代化特徵的景觀街道,其中平安金融國際中心592.5米為深圳最高建築。

梅沙踏浪大小梅沙海灘位於深圳市大鵬灣畔,大梅沙灣口寬約2000米,小梅沙灣口寬約800米,海沙黃白細膩,平坦柔軟,猶如一彎新月鑲嵌在蒼山碧海之間,人稱「東方夏威夷」。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深圳

H. 深圳以前是廣東省新安縣(今廣東省深圳市)

深圳是在原新安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廣東省 寶安縣,即 深圳。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立縣,名為 寶安。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為 東莞。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萬曆時置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分 東莞縣置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 深圳市及 香港區域。 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 中國清政府與 英國相繼簽訂《 南京條約》、《 北京條約》和《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港島、 九龍和 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公元1913年(民國三年), 廣東省新安縣復稱寶安縣,縣治在南頭(址在今 南山區)。 區內還保有 新安故城、 新安八景等歷史景點。

I. 深圳名字的由來

深圳市,又稱為「鵬城」,位於中國南方珠江三角洲東岸,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經國務院批准於1980年8月26日正式設立。全市土地總面積為1953平方公里,其中,經濟特區面積為395.81平方公里。經過29年的建設和發展,深圳由一個昔日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新興現代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對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2008年度排名顯示,深圳位列第二。
地名由來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客家話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深圳又稱鵬城。 百越部族(史前——公元前214年) 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秦皇設郡(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東晉建縣(公元331——1573年)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宋朝時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盛產食鹽、香料。至元朝,又以出產珍珠著名。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 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 新安古城(公元1573——1841年) 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縣境分割(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復名寶安(公元1913年——1979年) 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廣東省新安縣復稱寶安縣,現址仍在南頭。 縣治遷移(公元1938年——1953年) 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深圳建市(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現在,該天也被世人親切的稱為「深圳生日」。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2004年,深圳成為無農村的城市。

J. 深圳在什麼時候由寶安縣改名為深圳市的為什麼要該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正式將深圳定為「經濟特區」;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建市之初轄深圳、南頭、松崗、龍華、葵涌、龍崗6個區。1979年10月,設立羅湖區。1980年7月,分羅湖區,成立沙頭角區。1981年10月,恢復寶安縣建制,轄特區外的1577平方公里。1983年9月至1984年8月,特區內設立羅湖、上步、南頭、沙頭角、蛇口5個管理區。1990年1月,撤銷特區內管理區,設立福田、羅湖和南山3個區。1993年1月,撤銷寶安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1997年10月,從羅湖區分出鹽田區。2004年成為無農村的城市.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

深圳又稱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