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深圳資訊 » 深圳市托育機構供給現狀如何
擴展閱讀
北京王府有多少家店 2025-07-08 04:07:06
深圳機長叫什麼名字 2025-07-08 04:03:17

深圳市托育機構供給現狀如何

發布時間: 2023-01-12 17:36:22

❶ 現在托育市場好做嗎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消費升級、二孩政策放開,幼兒托育已經成為中國家庭的剛需。很多人都認為托育是一種剛需,既然是剛需,為什麼介入者都會覺得生存艱難?
根據業內人士的估算,目前至少有3000萬的城市家庭有託管需求,這還不包括一些隱性需求——有意尋求高質量託管機構、但現階段不得不靠保姆、老人託管小孩的家庭,而且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消費升級、二孩政策放開,城市幼兒托育需求將持續上升,可見,托兒所是真正的「剛需」。

如何去理解「剛需」?剛需就是指固定的,必須的市場需求份額,比如一個城市每月消耗一百噸麵粉,這個數字就是剛需,少了人們就會挨餓。但是目前在中國88%的家庭都選擇祖輩照料的方式來解決3歲前的照料問題,只有5%的家庭會有送托的需求,所以嚴格意義上講,剛需是個偽概念,這個說法只是一些早教機構為了填補自有商業模式的短板、提高場地的坪效而「意yin」出來的一個詞。

國家在政策上也給予大力支持,從多渠道增加了托育行業的資源供給。

從各國早期嬰幼兒發展研究報告來看,母親的陪伴是0-3歲最好的照料方式。

但隨著兒童年齡增長以及女性出外就業的需要,家庭對於社會性看護的需求增強。
特別是至兒童 2 歲時,近四成受訪者表示希望有托兒服務支持。
而且,受訪家庭認同送托幼機構至少有三大好處:
其一,利於同伴交往(43.8%);
其二,利於兒童早期智力發展(37.8%);
其三,減少隔代溺愛(37.1%)。

送托家庭對於孩子入托而言,家長最大的顧慮依次是:
✔ 怕孩子交叉感染,容易患病(74.3%);
✔ 怕孩子太小,難以適應(42.7%);
✔ 怕孩子得不到足夠的關注(33.4%)。
這反映了0—3 歲家庭對於托兒服務的質量需求:
其一,加強保育結合。特別是保健的部分,孩子越小的家庭越關注孩子的健康,也越擔憂托兒機構的衛生問題。
其二,托兒機構人員的素養。其實,「怕孩子不適應」或者「或者「得不到足夠的關注」,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對於托兒機構人員的看護能力及用心程度的擔憂。
幼兒托育服務發展的理由: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0-3歲不僅是人類個體神經系統結構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大腦發育快速期,0-3歲早期發展是影響其一生發展的起點和開端。

從國家角度講,促進0-3歲兒童早期發展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政府投資最少、回報率最高的教育事業。

托育服務供給長期處於「政府缺位、市場失靈、社會失職、家負全責」的失衡狀態,既抑制了女性的二孩生育行為,也影響了她們的就業發展。
對育兒指導內容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其一,對孩子生長發育基本知識的了解(27.2%);
其二,兒童的情緒管理,即如何處理孩子的壞脾氣(22.7%);
其三,日常生活照料,如進餐、便溺等處理(18.4%)。
就不同年齡段而言,家庭對看護和教養兒童所需要的育兒指導內容又有所差異:
◆ 0—1 歲兒童的看護者,更需要了解兒童的生長發育知識、日常生活照料等問題;
◆ 1—3 歲兒童的看護者,則更希望了解生長發育知識與兒童的情緒管理。而且,隨著兒童年齡的增加,對如何處理孩子的壞脾氣成為最首要的指導需求。
以上數據反映了市場的真實情況,所以要對「剛需」這個說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托育項目的可做性來自於這個項目的幾個優勢:現金流好 、消課高、粘性好,同樣對於運營水平的要求也非常高,更需要的是團隊的專業水平(包括關系建立與互動、環境規劃與使用、活動規劃與實施、 親師交流與合作等項目, 具體有嬰幼兒活動空間、托育環境維護、照護設施、托育環境布置、日常照護、傾聽與說話、嬰幼兒托育設施與材料、嬰幼兒教保活動的實施、親職教育、和諧互助的專業團隊、持續性專業成長等等)。

❷ 最近打算轉行托育行業,不知道未來這個行業的市場前景怎麼樣

傳統行業相關公司:美吉姆(002621)、華媒控股(000607)、愛嬰室(603214)等。

本文核心數據:嬰幼兒托育機構發展歷程、家長托育原因、家長托育需要程度、托育機構偏好、公辦幼兒園數量及佔比、私立幼兒園數量及佔比

嬰幼兒托育機構歷史發展進程

孩童教育,是為國家發展的重點之一。隨著我國一路走來,我國嬰幼兒托育機構從最初的福利性質託管機構到如今的普惠性學前教育與托育服務的綜合機構,嬰幼兒托育機構的發展進步與我國居民對嬰幼兒托育的巨大需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因家長工作繁忙及注重教育,托育市場需求較大

——多數家長送娃入托的原因是工作繁忙和關注孩子成長

根據草莓派數據調查與計算系統披露的調研情況顯示,2020年,中國家庭送孩子入托的原因多因工作無法照料孩子以及對認為托育機構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

隨著現代年輕家庭對於家庭和孩童教育的觀念轉變,這些家長對於托育機構的需求將逐漸增大。

——65%的家長對0-3歲嬰幼兒托育的需求較強烈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21年最新調研顯示,接受調研的家庭中僅有5%的家庭完全不需要3歲以下嬰幼兒托育服務,即剩下的95%的家庭均對3歲以下嬰幼兒托育服務有需求,其中需求較為強烈的家庭約佔84%左右。

機構類型的供應與家長實際需求不匹配

——家長偏好公立托育機構

我國0-3歲嬰幼兒托育服務的供需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家長更偏好公辦的托育機構,其原因或為家長認為公辦的機構更有權威性,對孩童的教育和託管相對具備較高的保護性。

——公辦托育機構佔比較少

雖家長較為偏好公立托育機構,但事實上,截至2019年,我國公辦幼兒園共10.67萬所,僅占幼兒園總量的37.96%。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幼兒託管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❸ 一邊是巨大的托育需求,一邊是入托率低迷,家長對幼兒托育存在哪些顧慮

有些托育機構不正規,家長不能安心把孩子放到托育機構,大部分托育機構的收費較高,這也是入托率低迷的原因。幼兒托育服務主要是針對三周歲以下的兒童,很多家庭面臨的現狀如此,二胎政策以後,爺爺奶奶管不來兩個孩子,而父母要工作賺錢,也沒有時間照看孩子,這時候就有了幼兒托育的需求。我國有將近半數的家庭有幼兒托育服務的需求,然而真正的入托率卻不到百分之五,兩者之間的差距足以說明家長在選擇托育這件事上是非常慎重的。在需求率如此之高的情況下,仍然不願意把孩子送到托育機構,是因為家長也有自己的顧率。

三、切實解決大眾的需求,才能提高入托率。

要解決這類問題,只有成立普惠性托育機構,把托育機構納入教育部門監管,只有這樣家長才能放心把孩子送去托育機構,才能安心工作。

❹ 當前的託管機構前景怎麼樣

隨著,教育行業頭部企業布局托育市場,不少行業觀望者,也蠢蠢欲動,是跟著大佬走?還是隔岸觀火,靜待時機?鋒格練字老師認為,是否布局托育市場,需結合當下市場環境與自身實際情況,合理分析規劃,不可盲目跟。


目前國內嬰幼兒入托市場情況:

目前,我國0至3歲嬰幼兒約4200萬,其中1/3有比較強烈的托育服務需求,但調查顯示,我國3歲以下嬰幼兒入托率僅為5.5%左右。5.5%,這大概是一個什麼水平?據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布的數據來看,OECD的三歲以下嬰幼兒平均入托率為36.1%,但2020年我國該比率僅為5.5%,與國際水平相差甚遠,甚至較落後。


5.托育市場需求,分層明顯

相對來講,一二線城市的托育需求大,三四線等城市較小,因為認知需求,隔代撫養更深入人心。


6.監管不完善

目前,托育行業相關法律法規以及行業規范還不健全,多地托育從業者辦證無門、無章可依、野蠻生長,後續一旦託管機構井噴式增長,不排除像學科教育一樣面臨相應的管控風險。


綜上所述,鋒格練字老師認為,托育市場有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入園費用高與傳統育兒理念是導致當下入托率低的主要原因。至於,當下托育市場是否可布局,從運營角度來講,需慎重考慮。在布局之前建議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如:


是否,有足夠的運營資金,來面對托育機構的較高運營成本和當下疫情停課的風險成本?


是否,有渠道、有能力組織一支專業的托育運營團隊?


是否,對所處城市或區域的托育需求,做過深入的調研與可行性分析?(如,需求佔比、托育理念等)......


(入行需要謹慎,綜合研判,量力而行)

❺ 2020年託管班開辦前景如何

前景看好!

2015年10月,全面放開二胎後,短期內釋放了一定的生育需求,刺激了新生兒人口的增加。從數據上看,到2018年新生人口即下降到1523萬,創歷史新低。據統計局2018年公告,從生育孩次看,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出生人數和比重明顯高於一孩。二胎政策效應儼然已經釋放,而2018年新生兒不達預期的原因主要包括育兒成本過高、照料負擔過重、女性權益保障不足等都是阻礙生育意願提升的主要因素。

綜合2016-2018年的新生人口,至2018年中國0-3歲嬰幼兒群體超過5000萬名,嬰幼兒托育市場需求進一步打開。此外,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和育兒觀念的轉變,母嬰家庭逐漸傾向於尋求高質量、專業科學的嬰幼兒照護產品和服務。

仍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

然而,托育與早教也有不可忽視的差異,機構拓展品類並不簡單。「托育更注重照護、養育,而早教更側重教育,包括對孩子體格、性格和治理方面的引導。眼下,整個行業始終存在標准缺乏、飲食、監管等不可忽視的問題。

但從行業發展來看,「早托」的結合同樣有益於現有早教機構加強規范。目前,早教行業尚無官方出台的行業標准,而托育行業的管理規范已日益完善。「早托」結合的潮流之下,或能倒逼部分早教機構進行整改。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早教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