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深圳特區有多少人
深圳人口之謎
金心異 一 2000年11月11日中國進行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其中深圳普查的結果出來之後,幾乎讓所有關心深圳的人們大吃一驚:該結果顯示,深圳市總人口達700。84萬人。而根據深圳市統計局年度公布的數字,2000年底深圳常住人口為432。9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為124。92萬人。即便是按常住人口這個數字來說,也與人口普查得來的700萬這個數字相關一半以上。 至少在普查數字公布後的2- 3年時間內,深圳市官方似乎從不承認這個數字的經濟學或統計學意義,一年一度的國民經濟發展統計公報,政府仍按照自己的計劃在增長著深圳的總人口:2001年底深圳常住人口468。7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32。04萬人,2002年底常住人口504。2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39。45萬人,2003年底常住人口557。41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50。93萬人。 如果按戶籍人口,深圳的人口規模在全國連前20位都進不了,可是如果按普查數字,深圳可能是全國規模最大的10大城市之一。 且慢,事情還沒有完。2003年,政府在一些場合,宣稱深圳的實際總人口已達到1000萬人。一些敏感的媒體如《南方都市報》捕捉到了這一點,並在報紙上鄭重地發布了這個消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關方面只是在強調深圳的資源、環境壓力時,才會引用這個數字,而在公報上仍沿襲統計局的數字。在這個思路上,深圳一些部門甚至相信1000萬也是一個相對保守的數字,很可能深圳的總人口已有1200萬。 好了,現在關於深圳的人口規模,已經有5個數字供你選擇了:150萬、560萬、700萬、1000萬、1200萬。 我們先猜測一下這5個數字可能的來歷。150萬是已入戶籍的人數,登記在冊,發戶口本和身份證,這個應該沒問題;560萬是包括戶籍人口與暫住人口之和。什麼叫暫住人口?就是沒有入籍但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人,一般而言應該是在深圳持續地居住了一段時間以上(比如半年?不知道有無准確的法律界限)。據說人口普查算進去的就是這兩部分人,那麼為什麼地方政府公布的總人口,與人口普查的數字會有那麼大差距?以2000年底為例,433萬與700萬,其間差了267萬,這差不多是一個惠州市(深圳鄰居)的總人口。原來地方政府的暫住人口只計算進去了辦了暫住證的人口。 沒有辦暫住證而事實上在深圳暫住的人有多少?僅僅只是267萬那麼多嗎?因為沒有列入管理,基本沒有辦法來得出一個准確數字。但是如果與2003年間接承認的1000萬這個數字聯系起來,700萬仍有可能是失真的。因為不可能短短三年時間,深圳就增加了300萬人。 1000萬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呢?我問過一些政府官員。誰都知道象深圳這樣自由流動的城市,要想准確統計出人口總數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政府若真想弄清楚一個比較接近真實的數字,還是有辦法的,比如可以去計算全市的生活用水量、生活用電量、糧食消耗量,全市醫療機構的接診量等等各種指標,再去計算一下與深圳相似地區,比如整個珠三角地區的大致人均生活用水量、生活用電量、糧食消耗量等等,這樣每項指標都可得出一個不太精確的深圳人口規模,雖然每項指標得出的都是一個不太精確的數字,但如果這諸項指標得出的結果十分相近,那麼基本可以判斷這就是深圳實際的人口總量(誤差大約不會超過10% )。據說深圳政府綜合得出的結論就是:深圳的實際人口規模已達到1000萬。 那麼1200萬這個數字又是怎麼來的呢?據說是這樣的,因為深圳有一個龐大的下層流民階層,他們在深圳沒有穩定的工作或者根本沒有工作,雖在深圳生活,但其生活質素與一個正常的深圳人相比,低到無法想像,比如他們較少洗澡,較少洗衣服,不看電視、不用空調連電扇都不用,冰霜洗衣機更不用說,維持一個極低的用水量、用電量(可能連正常深圳市民的1/ 10都不到),他們吃最簡單的食物(僅夠活命而已),基本不買衣服,沒有任何時尚消費,將自己的消費壓縮到最低標准。據公安部門的估計,這個階層的人數至少在200萬人以上。於是又有人將之與1000萬相加,得出深圳人口總規模有1200萬之多這個說法。 假設1000- 1200萬這個數字是接近於真實的話,那麼深圳人口大約就可以進入全國前5名之列(象重慶、武漢,這樣的城市,則只能計算其城區和近郊的非農業人口),或者真正是僅次於上海、北京、廣州位居第四。這也與深圳的經濟總規模大致相當,深圳的GDP 也是僅次於滬京穗位居全國第四,即便被蘇州超過,也仍可穩居第五。 二 2000年深圳人口普查數字出來後,在網路上引起的應響,遠比在官方引起的要濃重得多。在全國幾個比較有名的城市比較網站上,愛進行城市排行比較的網友們整天為比打口水戰。據一些典型的網友說法,深圳之所以一直人均GDP 、人均收入總是高居榜首,原來就是因為深圳的人口數字不準確啊! 網友們的口水戰往往邏輯不夠嚴謹——比如,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全中國沒有幾個城市能夠將自己的人口總數算得清楚准確,不只深圳弄不清楚,上海北京廣州武漢重慶也都弄不清楚;同時,如果說深圳的人均數據確實沒有用比較接近於真實的人口數的話,難道全國其它城市用了比較接近真實的人口數字嗎?深圳起碼還是用了一個戶籍加暫住的人口總數來算人均,而全國大部分城市是用戶籍人口來算人均的——這個且不去說它,我要說的是,難道深圳市政府真的是因為害怕人均數據被攤薄而不肯採信人口普查數據嗎? 據我接觸過一些市政府的領導來看,他們從來都不會太在意那個所謂的人均GDP 或人均財政收入或人均收入的排名的,他們真正在意的是人均財政收入或人均收入對市民財富的真正意義,和對城市建設規模的參考意義。畢竟一個城市的人民富足程度,對這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人口規模到底有多大,經及其區域分布情況,也會直接影響到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和區域分布。 其實依筆者猜測,政府之所以不肯採信人口普查數據,可能最主要還是想減輕來自城市基礎設施需求、城市公共服務需求的沉重壓力——至少在心理上會減輕一些壓力,雖然那壓力事實存在——這可能是一種舵鳥政策,其原因值得深究。正是在2000- 2003年這幾年,深圳在基礎設施上的投入明顯不足,這與鄰居廣州的做法正好相反,最終引致了深圳城市環境在2002年之後的急劇惡化。而2003年深圳新一屆政府公開承認人口規模可能已達到1000萬,與之伴隨的就是深圳展開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的熱潮,與此同時,深圳在諸如警力配備等方面大幅增加,也是與人口規模的重新評估有一定關系。 經濟學者還有一個術語,叫做「當量人口」,作為評估一個城市人口規模的指標。以前所述,深圳有數百萬人基本上不在深圳消費,其收入也十分之低,在整個城市經濟體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且他們也從來未真正融入到這個城市社會中,也從未打算這樣做,他們隨時准備回到家鄉去,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在整個城市經濟運轉中可以視作無效人口。如果把這部分人口也計算入整個城市人口的人均財富分配中去,顯然是不科學的。這數百萬人可能主要是前面所說的200萬流民,而且甚至在某種程度也要包括一部分工廠的打工者。有經濟學者認為,深圳的當量人口,據他們的測算,現在(2004年中)可能也只是600- 700萬左右,這倒與政府發布的人口數據比較接近(以2003年底深圳常住人口560萬計,到2004年底,這個數字肯定會超過600萬)。 也有人指出,深圳現有的1000萬人口當中,到底真正想入籍深圳的有多少人?許多白領只是視深圳為一個年輕時闖盪的地方,他們一是隨時准備闖到別處去,二是他們並不想在深圳這樣房價很高的地方定居。隨著深圳戶籍政府的改變,入籍人口會很快增加,但是這種外部增加方式,到多少會慢慢地減弱?最終深圳的當量人口會達到多少?這可是一個值得深圳市認真研究的問題。 三 大家都知道,深圳的人口結構有兩大特點,一是戶籍人口與非戶籍人口嚴重倒掛。即以2003年底為例,官方公布戶籍人口為150. 93萬,暫住人口為406. 48,戶籍人口與暫住人口之比為1:2. 7,如果按1000萬總人口的數字來算的話,150萬對1000萬,則戶籍人口與暫住人口之比則高達1:5. 7。二是深圳的人口結構是典型的金字塔型,而不是國內其它城市諸如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地的紡錘型。所謂「紡錘型」是指高收入和極低收入人群所佔比例都很小(比如不足10% ),中間狀態的人群則占較大比例,所謂兩頭小,中間大。而深圳則是越往下層,人數越多,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貧困階層至少佔到人口的一半以上,其餘不足四成為中下白領階層,而有產者階層和高級白領階層則佔全社會的一成左右。當然,在深圳月收入1000元仍要歸入貧困階層,但這個收入在武漢則要歸入中間狀態,這也是兩地收入水平差異所致。 這兩大特點給深圳的社會安定與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問題。 戶籍人口在現今的中國,至少意味著這部分人群的遷移慾望要比非戶籍人口低得多,戶籍人口可能是城市歸屬感和認同感的主要依託。也許正因如此,長期的人口倒掛使得這個城市的歸屬感嚴重不足。同時,政府對戶籍人口的公共服務承諾在現實中顯然要重於對非戶籍人口。同樣是城市人口,政府在面對非戶籍人口時,在就業、社會保障、醫療、文體設施等各方面,其所承受的政治壓力要比戶籍人口小得多。 還有,戶籍與非戶籍人口的倒掛已嚴重地影響了深圳的經濟發展,其中最重要的是本地消費市場規模。 一般認為,深圳的人均收入高於廣州,消費能力也高於廣州(衡量一個地方生活水準的恩格爾系數,深圳是27. 9% ,而廣州則是36. 8% ,深圳比廣州低了9個百分點),然而2003年深圳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801. 77億元,而廣州則高達1494. 27億元,幾乎是深圳的一倍,然而廣州的人口總數最多比深圳多三到四成,除去珠三角和廣東其它地區到廣州消費的成分,深圳消費規模低於廣州仍顯得不合理(假設該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數字是准確的話),原因還出在哪裡?出在廣州的當量人口比深圳多得多,可能要多到八成左右。深圳的人口倒掛是罪魁禍首,我們可以這樣說,那些未能入籍深圳卻占深圳人口大多數的暫住人口減低了他們在深圳的消費慾望,在該部分人群中,對入籍深圳興趣不同的話,可能在深圳消費慾望也會不同,但總體上大大地減低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偏低給深圳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它直接影響到國內的許多銷售企業,它們將其華南銷售總部往往設在廣州而非深圳,市場容量比深圳大應是其四大主因之一(另三個原因是:廣州是廣東省的省會,從政治上考量;廣州到珠三角有發達便捷的交通網路;從成本上考量,廣州的營商成本低過深圳),從而間接影響到這些企業將華南中樞指揮機構甚或製造基地放在廣州或其近郊,從而更進一步影響到整個第三產業的活性。 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其負面影響簡單來說就是,由於中間層人群不足而底層人群過大,社會的穩定性嚴重不足。同時這個結構還影響到吉尼斯系數,導致社會貧富矛盾比較尖銳。深圳近兩年社會治安不穩定,與此不無關系。 四 深圳有沒有對這兩大問題著手解決呢?至少在2003年之前,我們沒有看到什麼積極有效的政策。 對於金字塔型結構問題,可能更主要靠調整產業結構來解決,隨著一些簡單加工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在深圳產業結構調整中逐漸遷出深圳,這部分的就業人口就也隨之遷出深圳。在90年代中以來,深圳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來達到這一目的,到2003年以後,則計劃通過工業的適度重型化來達到這一目的;2004年初以來的「梳理行動」,坊間傳言,這一行動暗含著深圳市政府的人口政策,通過拆除鐵皮房、窩棚等簡易居住設施,將這部分流民中的一部分驅趕出深圳,也許這可以視作深圳減少底層人口比例的其中一個努力?至於餐飲、零售等一些低端的服務產業,恐怕這部分底層人口是深圳必不可少的了,除非勞動力供給減少,否則他們的收入不大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得到較大提高。 至於戶與非戶倒掛問題,感覺在2003年之前深圳市政府顯得十分保守。這可以從戶籍人口的增長量中看出來。1999年深圳戶籍人口為119。85萬人,2000年增加了5。07萬人,2001年增長了7。12萬人,2002年增長了7。41萬人,2003年則增長了11。48萬人。由於深圳戶籍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一直較低,出生率減去死亡率,2003年這個數字是0。9% ,每年不過自然增長1萬多人,其餘部分,也是深圳戶籍人口增長的主因:機械增長,也就是外地戶口遷入深圳,2003年之前的幾年竟然每年只有4-6萬人,如果再除去深圳市每年高達1- 2萬的引入應屆大學生,這意味著過去數年間,深圳高達數百萬的暫住人口,每年竟然只有3- 5萬人能夠入籍深圳。 這種消極的政策顯然在2003年有了不小的改變,當年可能有高達8萬左右的暫住人口入籍,而據政府訂立的新目標,2004、2005兩年,深圳計劃增加40萬戶籍人口。這是個不錯的開端,然而我們要說,這個速度還是不夠。即使每年增加20萬戶籍人口,深圳要增加到哪怕是極正常的600萬戶籍人口,也要22年之久的時間,那時已是2025年,深圳的總人口肯定早已突破1500萬人,甚至有可能達到1800萬人,屆時倒掛現象雖有緩解,在國內卻仍然可能是最高的。 深圳需要一個更為積極的入籍政策。 摘自因特虎。限於篇幅,轉載時略有刪節
發布日期:二○○四年八月七日
B. 深圳有幾個區幾個鎮人口多少哪是最繁華的
深圳市共設6個市轄行政區。其中,深圳經濟特區內4個區,即福田區、羅湖區、南山區、鹽田區;特區外2個區,即寶安區、龍崗區。6個區共轄51個街道、622個社區。全市有55個街道辦事處。 2007年5月31日,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光明新區,管轄公明、光明兩個街道。(光明新區是功能區,非市轄區)。 福田區 下轄園嶺、南園、華富、蓮花、福田、沙頭、香蜜湖和梅林8個街道、92個社區。2005年年末常住人口116.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46萬人。 羅湖區 下轄黃貝、東門、南湖、桂園、筍崗、清水河、翠竹、東湖、東曉和蓮塘10個街道、115個社區。2005年年末常住人口86.0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3.27萬人。 南山區 下轄南頭、南山、招商、蛇口、粵海、沙河、西麗和桃源8個街道、98個社區。2005年年末常住人口90.0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0.28萬人。 鹽田區 下轄沙頭角、梅沙、鹽田和海山4個街道、18個社區。2005年年末常住人口21.58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19萬人。 寶安區 下轄新安、西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光明、石岩、觀瀾和龍華10個街道、173個社區。2005年年末常住人口330.0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5.49萬人。 龍崗區 下轄布吉、坂田、南灣、平湖、橫崗、龍崗、龍城、坪地、坑梓、坪山、葵涌、大鵬和南澳13個街道、127個社區。2005年年末常住人口18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2萬人。 2007年末常住人口861.5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12.38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24.7%;非戶籍人口649.17萬人,佔比重75.3%。深圳有少數民族36萬多人,是繼北京之後全國第二個聚齊56個民族成分的大城市。 http://ke.soso.com/v6810.htm?pid=ke.box
C.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區分別是哪四個
亞洲東部:包括我國東部、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其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50人以上。
南亞:包括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東部,其平均人口密度接近每平方千米300人。
西歐:包括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等國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約160人。
北美東部:包括美國東半壁和加拿大東南角,每平方千米30~100人。
以上四大人口稠密區的土地面積合計占陸地總面積(冰蓋地區除外)的1/7,而人口卻佔世界總人口的2/3。
(3)深圳密集區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人口密度是單位面積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數。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標。
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頃內的常住人口為計算單位。
世界上的陸地面積為14800萬平方千米,以世界70.57億人口計,平均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千米47人。
人口密度是單位面積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數。
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標。
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頃內的常住人口為計算單位。
公式:人口密度=總人口數/面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口稠密區
D. 深圳到底有多少常住人口
深圳常住人口大概是1343。88萬人(2019年常住人口)。
深圳,簡稱「深」,別稱鵬城,是廣東省下轄的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9個區,總面積1997。4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927。9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02。66萬人,城鎮人口1302。66萬人,城鎮化率100%,是中國第一個全部城鎮化的城市。
深圳地處中國華南地區、廣東南部、珠江口東岸,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與香港相連,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中國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並全力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E. 求深圳關內各區人口數量。關內包括哪幾個區
1979年建立的「深圳經濟特區」就是所謂深圳的「關內」,「關外」就是屬於深圳市管轄而不屬於深圳經濟特區的區域,所以也稱「特區內」、「特區外」。「關內」包括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鹽田區,「關外」包括寶安區、龍崗區。有地方立法權的深圳市人大通過的所有涉及深圳經濟特區的地方性立法都只適用於「關內」,因此最大的區別在法理意義上,很多地方性法律法規關內外是執行不同標準的。也因為如此,關內外發展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從城市的建成區面貌、市政管理、繁華程度、消費水平、收入水平、房地產價格、治安狀況等方面來看,關內都明顯好於、高於關外。另外,由於關內基本完成產業轉移,勞動密集型企業多在關外,而關內集中發展高科技產業和商業貿易。深圳有多少人口?深圳實際人口數量是多少?深圳到底有多少人?
本人確切已知深圳寶安一個不太起眼的地方福永鎮的實際人口是70萬人(面積56平方公里,含10平方公里的機場佔用地,10平方公里的水庫區,10平方公里的珠江河畔澤地)。你可以根據這個來推斷深圳大慨有多少人。所以一個客觀公正的民意代表會推斷,深圳至少有2500萬人。
官方口徑是1200萬,於是幾乎所有的愚民都跟著說是1200萬,實際有多少呢,沒有人知道,只有官方知道。深圳的GDP總量是基本透明的,人口總量卻被官方搞得神秘兮兮的,因為人均GDP數據是關乎官員們的仕途坦盪的基本數據之一,在左腦監督右腦,左手監督右手的體制下,傻A都知道把總人口報低有利於自己陞官發財。
參考:記者日前從深圳市無線電管理局得到的2007上半年統計報告顯示,深圳的移動用戶數已突破1805萬戶
F. 深圳哪個區人群最多啊還有香港人過來玩都是在哪裡啊是羅湖嗎
深圳有七個區,關內為羅湖,福田,南山,鹽田.關外為龍崗和寶安區.其中龍崗區最大,但是人不是很密集.所以人最多的應該是寶安區.香港人過來玩最多的地方以前是福田的上沙下沙和沙尾,現在一般都在南山蛇口為多.當然不排除羅湖.
G. 深圳多少個區每個區多少人
七個,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寶安區,龍崗區,鹽田區,光明新區,每個區差不多30萬人
H. 深圳和寧波哪個城市的人口密集
省級行政區 地級行政區 常住人口數 面積 人口密度
廣東省 深圳市 1035.794 2020 5127.692
浙江省 寧波市 760.57 9816 774.8268
I. 深圳居住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有多少!!
湖南的洙洲,廣州的上下九步行街,深圳東門(華強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