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圳的面積和人口
深圳市面積有1994.47平方公里。
深圳,簡稱「深」,別稱鵬城,廣東省轄地級市,是廣東省副省級市,國家計劃單列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國際化城市、科技創新中心、區域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全市下轄9個行政區和1個新區,總面積1997.4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927.96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深圳市常住人口為1767.38萬人。202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為30664.85億元。
深圳最早的前身為廣州府寶安縣,[156]深圳之名始見史籍於明朝永樂八年(1410年),1979年成立深圳市,1980年成為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新興移民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被譽為「中國矽谷」。
2. 恭城問題
字數限制,參考資料是網路的網址,自己看看把
恭城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東北部、桂林市東南部,總面積2149平方公里,轄3鎮6鄉,總人口27.8萬人,居住著瑤、漢、壯、苗等19個民族,其中瑤族人口14.8萬人。縣人民政府駐恭城鎮,郵編:542500。代碼:450332。區號:0773。拼音:Gongcheng Yaozu Zixian。
地理氣候條件恭城瑤族自治縣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這里環境優美,氣候溫和。恭城東、西、北部三面環山,中間為河谷、草地、丘陵地帶。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318個,銀殿山為全縣最高峰,其主峰海拔1885米。恭城河(茶江)縱貫縣境,支流縱橫密布。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9.7℃,年均降雨量1437毫米。資源豐富恭城資源豐富,物產盛多。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在廣西佔有重要位置,主要金屬礦藏有鎢、錫、鉭、鈮、鉛、鋅、錳、鐵、銅等10餘種,其中鉭鈮在全國占重要地位,鉛鋅礦藏量屬廣西第二位。主要非金屬礦種有花崗岩、大理石,其中探明花崗岩藏量25億立方米,有大紅、淺紅、芝麻花等品種;大理石藏量15億立方米,有白色、黑色、木紋黃、玫瑰紅等品種。水能蘊藏量11.07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有6.31萬千瓦。主要土特產品有馳名中外的「恭城月柿」、椪柑、沙田柚、檳榔芋、紅瓜子、黃筍。水果已實現規模化生產,產量大,品質優,是全國無公害水果生產示範基地縣,被國家農業部授予「中國月柿之鄉」、「中國椪柑之鄉」稱號。恭城月柿是傳統出口產品,暢銷港澳台等地區及歐美多國。沙田抽多次榮獲全國柚類評比金獎。全縣水果種植面積已達32萬多畝,總產量35萬多噸,其中月柿8.9萬畝10萬噸,沙田柚7.7萬畝7萬噸,柑橙13萬畝18萬噸,水果總產及人均產量均居廣西第一位。基礎設施恭城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交通便捷,以省道二級公路為主骨架的公路網路四通八達,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訊事業發村電網改造在全國率先完成,全縣水電裝機容量3.6萬千瓦,建成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實現了與全區電網聯網供電。目前已擁有三星級酒店1家,二星級酒店2家,具備了一定的接待能力。 民風淳樸,地靈人傑。恭城各族群眾民風古樸,和睦相處,治安良好,榮獲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單位,成為廣西第一個獲准通過的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和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三位一體」(恭城模式)生態農業得到廣泛認同和普遍推廣。人民群眾思想解放,整體素質較高,高考、中考上線率和重點院校錄取率連年名列廣西前茅。歷史文化恭城是一個古老的縣城。她於隋末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開始置縣,至今已有1380多年的歷史。恭城縣城地貌似天然的大八卦圖,茶江以"S"型繞越整個城區,更顯瑤鄉之神秘。恭城山清水秀,古跡眾多。恭城自古處於中原進入兩廣的交通要道,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互相交融,造就了獨特的瑤鄉地域文化,全國四大孔廟之一的文廟和全國關帝廟十大理事之一的武廟相鄰而建,互相輝映;周渭祠、湖南會館、東寨瑤族古民居建築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考古價值。境內山清水秀,自然景觀獨特,森林覆蓋率78%,充分展現了「觀自然景觀,品瑤鄉風情」的旅遊文化內涵,是鑲嵌在桂林大旅遊圈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歷史沿革1990年2月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恭城縣,設立恭城瑤族自治縣。2000年,恭城瑤族自治縣轄3個鎮、6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7121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恭城鎮 45329、栗木鎮 45881、蓮花鎮 51352、平安鄉 35589、三江鄉 13450、嘉會鄉 24902、西嶺鄉 36268、觀音鄉 8610、龍虎鄉 9835。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政府領導[1]縣委書記:程權 縣長:林武民 副縣長:黃 強 副縣長:俸文英副縣長:陳義軍 副縣長:黃 韜副縣長:段凡徐副縣長:劉崇卿行政區劃恭城瑤族自治縣轄3個鎮、6個鄉:恭城鎮、栗木鎮、蓮花鎮、平安鄉、三江鄉、嘉會鄉、西嶺鄉、觀音鄉、龍虎鄉。2003年恭城瑤族自治縣行政區劃一覽(轄3個鎮、6個鄉):(根據當年廣西行政區劃代碼整理)100 恭城鎮 轄:恭城鎮居委會;洲塘、門樓、孟家、滿塘、化育、白馬、西河、江貝、同樂、樂灣、天堂、庄埠、渡雷、古城14個村委會 101 栗木鎮 轄:栗木街居委會;苔塘、上梘、馬路橋、大營、石頭、上宅、栗木、大合、大梘、高嶺、五福、建安、六嶺、良溪、常家、上灌、泉會17個村委會 102 蓮花鎮 轄:蓮花鎮居委會;蓮花、竹山、梘頭、筆山、朗山、湖山、門等、東寨、岩口、崇嶺、老君、坪嶺、獨石、風岩、勢江、東科、楊梅、龍圍、坪沖、黃泥崗、蒲源、桑源、蘭洞23個村委會 200 平安鄉 轄:和平、大嶺、下山源、陶庄、大江、北洞源、北溪、巨塘、新街、橋頭、路口、三新橋、陶馬坪、黃埠、土陂15個村委會 201 三江鄉 轄:大地、三聯、黃坪、三寨、栗田、十八嶺、對面嶺、三江、安沖、洗腳嶺10個村委會 202 嘉會鄉 轄:嘉會街居委會;白燕、共和、太平、嘉會、吉山、豸游、蘇陂、西南、秧家、泗安、松林、大山、白羊13個村委會 203 西嶺鄉 轄:西嶺街居委會;新合、下宋、八岩、挖溝、虎尾、費村、西嶺、三合、新安、楊溪、羅卜、龍崗、德良、島坪、營盤、東面、椅子17個村委會 204 觀音鄉 轄:觀音、洋石、獅塘、水濱4個村委會 205 龍虎鄉 轄:龍虎、獅子、源頭、龍嶺4個村委會經濟發展2009年2009年恭城瑤族自治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57億元,同比增長15.6%;工業總產值32.28億元,同比增長20.75%,其中規模工業總產值21.79億元,同比增長28.5%;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41億元,同比增長7.4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12億元,同比增長70%;財政收入達2.3億元,同比增長14.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2億元,同比增長19.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41元,同比增長15.2%;農民人均純收入4630元,同比增長10.6%。二 新農業和生態取得新成績。四年來,我們按照"跳出農業抓農業,用工業的理念經營農業"的發展思路,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提升生態農業質量,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取得了明顯成效。2005年榮獲"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和"全國綠化先進集體"稱號,生態強縣地位進一步鞏固。 能源建設促進生態環境大改善。2002年至2005年,全縣共建沼氣池1.52萬座,沼氣池累計達5.66萬座,入戶率達88%,沼氣入戶率連續四年穩居全國第一。農村新型清潔能源得到推廣,以電代柴、太陽能利用范圍擴大,有效的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改善。森林覆蓋率鞏固在77%以上,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種養結構進一步優化。以柑橙、月柿、沙田柚、桃類四大類水果為代表的果業規模不斷擴大,標准化基地建設得到加強。2005年,水果總面積38.6萬畝、年產46.2萬噸,人均有果面積、人均產果、人均水果收入繼續保持全區第一。實施無公害標准化水果生產32萬畝,成為全區最大的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被列為"全國無公害水果生產示範基地縣"、"全國園藝產品出口示範區","恭城月柿"注冊商標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注冊。以淘汰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品種為重點,實施水果品種改良工作,橙類基地建設順利實施,新種優質橙類水果近8萬畝。黃龍病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新農村建設取得新突破。我們以"富裕生態家園"建設工程為載體,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了大膽探索和實踐。以紅岩、橫山、社山、大嶺山為代表的新村示範點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產業不斷壯大,經濟不斷發展,環境不斷改善,收入不斷增加,成為提高生態農業質量的新起點。今年,我們啟動建設的北洞源新村,開啟了新村建設由自然村向中心村跨越的新篇章,該村被列為桂林市新農村建設示範點。三 工業縣域工業得到大發展。2003年,縣委十屆三次全會適時作出"在繼續鞏固提高生態農業的基礎上,主攻工業"的重大決策後,全縣上下把工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重點和突破口,形成了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突出抓項目的發展氛圍,工業的投資力度逐年加大,縣域工業不斷壯大,發展後勁明顯增強。2005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2.4億元,是2002年的1.6倍,年均增長9.5%,當年工業產值、增加值增幅在全市排名第一。其中,規模工業實現產值6.5億元,是2002年的2倍,比2004年增長72%,增幅在全市排名第一;實現稅收3853萬元,有力支持了財政的較快增長。二產佔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比2002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 特色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2005年,兩大特色產業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有色金屬冶煉行業產值實現4.02億元,比2004年增長87.7%,實現稅收2868萬元,比2004年增長77.9%。其中廣銀公司、新源鉭業公司產值雙雙突破億元大關,島坪礦、礦產公司兩家企業實現稅收超千萬元;食品飲料行業產值突破1個億,兩大行業的產值占規模工業總量的近80%。 特色工業新區作用凸顯。引進企業入園35家,完成投入近4億元,園區經濟成為工業經濟重要的增長點。2005年茶東、燕新兩個新區的生產項目、基礎設施投入突破1個億,產值突破2個億,占規模工業總量的30%。 企業改革取得新進展。在抓好國企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寬企業改革面,將企業改革延伸到口外企業,把企業改革向縱深方向推進。經貿口13家國有企業完成改制12家,進一步盤活了國有資產,為企業重組生產注入了新的活力。龍星、合力公司改制和重組後,今年可望完成產值1個億,實交稅金突破1500萬,是企業改制前的近10倍。四 招商引資招商引資取得重大突破。縣委提出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發展的"一號工程",堅持實施幾年,取得了重大突破。資源型的以劉家垌為代表的水電項目,實現了多年夙願;以翊龍傲鋅化、合力氧化鋅為代表的礦產品深加工項目,進一步延伸了產業鏈;以匯源果汁、匯坤月柿為代表的農產品加工項目,極大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以東達電子為代表的"兩頭在外"加工型項目實現了零的突破。同時,旅遊、城建、商貿等方面的項目都有重大進展,為經濟的較快發展增強了後勁。五 旅遊生態文化旅遊躍上新台階。依託紅岩、橫山、社山、大嶺山、潮水岩等"富裕生
態家園"示範點,以"節會"為載體,把生態田園風光與民族文化、民族風情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獨具特色的生態文化旅遊,逐步樹立了自己的品牌。"桃花節"成為大桂林春季旅遊新亮點,以紅岩為代表的農家樂休閑旅遊越做越紅火,2005年紅岩村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2005年全縣接待遊客達6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768萬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125.93%、327.26%。今年一季度,全縣旅遊接待人數33.8萬人次(其中境外遊客2500人次),同比增長59.4%,有力促進了商貿、餐飲、通訊等服務業蓬勃發展。六 基礎設施堅持"項目為綱、工業強縣"不動搖,狠抓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至2005年,共建設100萬元以上項目193個,是"九五"期間的2倍多。第十次黨代會以來的四年是我縣完成投資規模、投資增量最大的時期。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重點實施了土地開發整理、沼氣池建設、富裕生態家園建設、水庫除險加固、峻山灌區節水改造與續建配套、劉家垌系列電站、西南電站、大地電站等項目。積極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完成人畜飲水工程31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38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3 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5個,提高了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完成新一代天氣雷達標准自動站建設,為准確提供天氣預報發揮了重要作用。"十五"期間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累計達5702萬元,是"九五"時期的2.5倍。 城鎮建設成效突出。圍繞"生態文化城市"的定位,增強城鎮功能,提升城鎮品位。累計投入城鎮建設資金2.1億元,比"九五"時期增加7512萬元,增長280%。完成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及農村電網、縣城供電線網、供水管網改造。加大新區開發和舊城改造力度,拓展了縣城西區、濱江區、燕新區,城區面積不斷擴大;完成縣城民貿市場至縣醫院至防疫站道路和民樂路、茶北路、茶東路、濱江西區道路改造;新建縣中心廣場、周渭祠門前廣場、濱江苑防洪堤、水果批發城等工程;啟動客貨運輸中心、行政辦公區建設、拱辰西路改造等項目。實施縣城綠化、亮化等工程。城市基礎設施、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縣城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被評為自治區文明縣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蓮花、栗木、嘉會、西嶺等鄉(鎮)集鎮建設也取得了新的成績。七 人民生活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有了新提高。四年來,我們高度重視民生,切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不斷加強,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7482元,同比增長19.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70元,同比增長22.3%,增幅在全區排名第一,比2002年的1864元增加了806元,增長43.2%。四年來,群眾衣、食、住、行條件有較大改善,全縣117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通公路、通電話、通廣播電視,全縣固定電話用戶3.7萬戶,行動電話用戶5.7萬戶,互聯網用戶2100多戶。城鄉居民存款9.89億元,人均3532元。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0平方米。困難群眾的生活狀況進一步改善。在全區率先實施的"整村推進"扶貧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以38個貧困村為主戰場實施基礎設施扶貧和產業扶貧,幾年來共爭取扶貧資金1400萬元,幫助2萬多名群眾脫貧,得到了區市的肯定。2005年,全區扶貧開發現場會在我縣召開,推廣了我們的經驗。八 交通交通設施日趨完善。累計完成交通建設投資1.2億元,是"九五"時期的2倍多。全面完成全沙公路恭城段、嘉會至龍虎、縣城至蓮花二級公路建設和栗觀油路改建,修建蓮花至三江柏油公路,對蓮同公路、西嶺至治平公路進行了路面整治,修建了下山源、門樓等近百條鄉村道路,縣域路網趨於合理、完善。"十五"時期新增公路里程270公里,改造二級公路86.6公里,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693公里,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汽車。2010年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19.98億元增加到48.45億元,年均增長14.9%;財政收入由1.15億元增加到3.02億元,年均增長21.2%;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由12.46億元增加到31.67億元,年均增長20.5%;三次產業結構由47∶30∶23調整到31∶43∶26。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突破。大力實施交通優先戰略,成功爭取到貴廣鐵路過境設站;蓮花至同安、平安橋頭至嘉會、嘉會經西嶺至平樂治平、三江至大地、觀音至牛眼塘等公路改擴建工程相繼完工,累計改擴建縣鄉公路18條、農村公路100條,硬化自然村(屯)道路370處、總里程270公里。電力設施不斷完善,裝機1.2萬千瓦的劉家洞系列電站主體工程基本完工,燕新、虎尾兩個110千伏變電站建成送電,門樓瑤鄉220千伏、嘉會220千伏和龍虎35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加快實施。嘉會秧家等土地整理項目、9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通過驗收,3萬畝旱片治理項目工程開工建設,峻山、蘭洞等水庫除險加固,峻山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龍虎渠等750處小型農田水利和水毀修復相繼完成。五年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6.6億元增加到39.27億元,累計完成103.28億元,年均增長42.9%。2011年201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1.62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0.19億元,增長28.4%;工業增加值25.27億元,增長26.8%;財政收入3.62億元,增長2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2億元,增長17.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97元,增長10.1%;農民人均純收入5755元,增長12.4%;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獲得了「國家綠色能源示範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等榮譽稱號。全縣統籌推進重點項目 65 個,其中投資超億元項目 13 個,全年新開工項目 39 個,竣工項目 20 個,共完成投資 28.5 億元。自治區統 籌推進的龍星 10 萬噸電鋅項目試產運行灌陽經恭城至平樂高速公路 列入自治區高速路網規劃,啟動了項目前期工作;各單位 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成效顯著,其中水利局爭取項目資金超 7000 萬元。招商引資 取得實效。實施招商引資項目 11 個,完成投資 8.7 億元。 二、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工業經濟總量實現新增長 重點扶強壯大礦產、建材、農產品深加工三大支柱產業,工業對經濟增長的 貢獻率達 64.5%,主導地位進一步加強。規模工業不斷壯大。普蘭德公司入籠規 模企業,全縣規模企業總數達 27 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 20.34 億元,增 長 34%。
3. 恭城屬於哪個省哪個市 恭城在哪裡
恭城縣是位於廣西省桂林市東南部地區的一個瑤族自治縣。
恭城史稱茶城,位於廣西桂林市東南部,全縣總面積2149平方公里,轄6鎮3鄉127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30.56萬人,瑤族人口佔60%。1990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瑤族自治縣。恭城油茶蜚聲遐邇,是恭城瑤族最具特色的傳統飲食,2019年創造「最多人同時一起打油茶」吉尼斯世界紀錄。瑤族文化傳統保留完好,盤王節、婆王節、花炮節等瑤族節慶活動極具特色。
4. 深圳各區土地面積是多少
深圳市全市面積1991平方公里。
深圳,簡稱「深」,別稱鵬城,古稱南越、新安、寶安。是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 ,廣東省省轄市、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超大城市, 地處廣東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岸,與香港一水之隔,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與香港相連,北部與東莞、惠州接壤。
深圳是國務院定位的全國性經濟中心和國際化城市,與北京、上海、廣州並稱「北上廣深」。全市下轄羅湖區、龍崗區、龍華區、福田區、寶安區、南山區、鹽田區、坪山區8個行政區。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建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已發展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同時享有「設計之都」、「鋼琴之城」、「創客之城」等美譽。深圳市域邊界設有中國最多的出入境口岸。深圳也是重要的邊境口岸城市,皇崗口岸實施24小時通關。
深圳是熱門的旅遊城市,每年接待的海內外遊客人數居國內前列 ,深圳市內著名的景點有:世界之窗、歡樂谷、鶴湖新居 、大鵬所城、中英街、大梅沙、楊梅坑、西沖、深圳灣公園、深圳鹿嘴山莊度假村等 。
5. 深圳市面積多少平方公里
深圳市全市面積1997.47平方公里,深圳市全市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平方公里的河流共有362條,分屬12大流域。
深圳海洋水域總面積1145平方公里。深圳遼闊海域連接南海及太平洋,海岸線總長260.5公里,擁有大梅沙、小梅沙、西沖、桔釣沙等知名沙灘,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深圳灣紅樹林、梧桐山郊野公園、內伶仃島等自然生態保護區。
深圳市自然地理情況。
深圳全境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部分為低丘陵地,間以平緩的台地;西部為濱海平原。境內最高山峰為梧桐山,海拔943.7米。
深圳位於廣東省中南沿海地區,珠江入海口之東偏北,所處緯度較低,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由於深受季風的影響,夏季盛行偏東南風,時有季風低壓、熱帶氣旋光顧,高溫多雨;其餘季節盛行東北季風,天氣較為乾燥,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2.4℃,最高氣溫38.7℃、最低氣溫0.2℃。
以上內容參考深圳市政府——深圳概覽
6. 深圳市面積多少平方公里
深圳面積1994.47平方公里。
深圳,簡稱「深圳」或鵬城,是廣東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廣東省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特大城市、中國經濟特區、國家經濟中心城市、國際化城市、科技創新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國務院批準的商貿物流中心。全市設9個行政區和1個新區,總面積1997.4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927.96平方公里。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深圳常住人口為1767.38萬人。2021年,全市生產總值30664.85億元。
深圳最早的前身是廣州府寶安縣。[156]深圳的名稱最早記載於明朝永樂八年(1410年)。它成立於1979年,並於1980年成為中國建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新興的移民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被譽為「中國的矽谷」。
7. 深圳各區面積是多少
1、 南山區
全區總面積187.47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142.4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89.44萬人。
2、 鹽田區
全區總面積74.99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24.29萬人,其中戶籍人口7.54萬人。
3、 福田區
全區總面積78.66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150.1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95.35萬人。
4、 羅湖區
全區總面積78.75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103.99萬人,其中戶籍人口60.64萬人。
5、 龍崗區
全區總面積388.21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238.6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72.78萬人。
6、 坪山區
全區總面積168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44.63萬人,其中戶籍人口7.4萬人。
7、 光明區
全區總面積156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62.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7.74萬人。
8、 龍華區
全區總面積175.6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167.28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8萬人。
9、 寶安區
全區總面積397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325.78萬人,其中戶籍人口57.29萬人。
經濟
在 2021 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深圳被評為全球第 8 位最具競爭力和最大的金融中心,在整個亞洲和大洋洲地區排名第 6(僅次於上海、香港、新加坡、北京和東京)。深圳與廣州、斯德哥爾摩、舊金山並列為Alpha-(全球一線)城市。
據《福布斯》報道,深圳的億萬富翁人數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五。深圳的名義GDP預計在2035年躋身世界十大城市之列(與北京、上海並列)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的研究, 2030 年其人均名義 GDP 將達到57,000美元以上(中國大陸第一),與東京和首爾相當。
8. 恭城瑤族自治縣的地理氣候
恭城處於中國大地構造位置江南古陸南緣,次一級構造海洋山隆起、都龐嶺一銀殿山隆起、灌陽一恭城地槽的南端。由於地殼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地層時代較多,褶皺、斷裂構造發育,火成活動強烈,礦產資源十分豐富。
恭城境內以山地、丘陵為主,河流沿岸有較為平坦的小沖積平地。全縣東、西、北三面為中低山環抱,中間為一條南北走向的河谷走廊,其間河谷、平地、台地、丘陵相互交錯。縣內最高處是銀殿山頂,海拔1885米;最低處是恭城鎮古城村嶺尾屯,僅有130米。全縣山地1570390畝,占總面積3223530畝的48.71%;丘陵709715畝,佔22.02%;台地28710畝,佔0.89%;平地874883畝,佔27.14%;水面及其它39832畝,佔1.24%。 恭城工業,隋、唐已有磚瓦等製作。及至元、明,竹木器、采礦、釀造業逐步興起。民國時期,縣政府設實業科,逐步發展土機織布、印染、鐵木加工、採掘和煉錫等工業,但市場金屬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大都靠外地輸入。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沿設實業科,後改為建設科、手工業科、輕工局、工業局等,負責管理工業生產。1950—1989年,全縣工業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總投資12654.6萬元,其中縣辦工業投入5038.6萬元中,縣財政投入1392.8萬元,自籌761.4萬元,上級撥款及其它投入2884.4萬元1949—1989年,工業總產值共計106488萬元(1980年不變價,下同),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1949年為17.44%,1989年為54.44%。特別是1986年,工業生產持續發展,到198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9853萬元。以核算單位分,獨立核算單位118個,產值8735萬元,非獨立核算單位14個,產值283萬元,村及村以下835萬元,全民所有制單位39個,產值5761萬元,集體所有制單位91個,產值3245萬元,集體與私人合營單位2個,產值12萬元,村及村以下835萬元,以規模分,中型企業2個,產值2373萬元,縣鄉小型企業130個,產值6645萬元,村及村以下835萬元。118個獨立核算單位,年交利稅總額1734萬元,其中縣屬工業1181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11396萬元,其中縣屬工業5013萬元。縣屬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1949年為46.8%,1989年增至80%。 2003年,全縣上下把工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重點和突破口。2005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2.4億元,是2002年的1.6倍,年均增長9.5%,當年工業產值、增加值增幅在全市排名第一。共建設100萬元以上項目193個,是九五期間的2倍多。
2012年工業總產值突破90億元,增長27.7%;南方水泥、龍星公司、長行公司、礦產公司等7家骨幹企業總產值達45.12億元,佔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的54.73%,支撐作用明顯。風電項目獲國家發改委核批裝機容量19.8萬千瓦,居全市第一。新入園混凝土攪拌站等5家工業企業;園區工業總產值完成53.6億元,增長29.9%,成長為50億元園區。 恭城農業經濟以種植業為主,林、牧副、漁全面發展。1989年農業總產值8245萬元,按可比價,比1950年增長166%,比1978年增長53.4%。種植業1989年產值5023萬元,占農業總產值60.9%。種植業中以糧食為基礎。民國23年糧食總產52944噸。解放後,糧食生產在耕地面積基本未變的情況下,通過大辦水利、改良水稻品種、改革耕作制度,總產量不斷提高,1949年為35366噸,1983年達到111708噸,1989年104858噸。按總人口平均每人有糧:民國23年549公斤,1949年255.7公斤,1983年457.2公斤,1985年369公斤,1989年394.3公斤。林業是恭城農業經濟的一大優勢。1988年有林地面積174.15萬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54%,森林總蓄積量422.39萬立方米,農業人口平均佔有林地7.48畝,蓄積量18.1立方米。1989年林業產值699萬元。林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1950年5.13%,1978年7.7%,1989年8.5%。解放後,森林資源遭到幾次大的破壞,加以歷年濫伐和山林火災,致使森林資源消耗量大於生長量。1979年以來,年均減少5萬立方米,森林資源大量消耗,已嚴重影響生態平衡。畜牧業在農業中居第二位,1950年產值275.4萬元,占農業總產值18.38%,1978年為534萬元,佔13.6%。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畜牧業發展較快,1989年產值187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比重上升至22.7%。漁業產值1982年8萬元,1983年25萬元,1989年增至46萬元,但僅占農業總產值的0.6%。
2012年農業總產值完成30.29億元,增長4.8%。糧食產量增長3.6%。種植花生等經濟作物8.4萬畝,食用菌生產面積突破100萬平方米。流轉土地1.15萬畝,建立了甜柿、蜜柚、金銀花、檳榔芋等10多個特色種植示範基地,新種茶葉1100畝。改擴種水果2.3萬畝(其中月柿8300畝)。水果標准化生產扎實推進。建立示範點107個8400多畝,新增標准化生產面積2.6萬畝,水果標准化生產繼續走在全區前列。成功承辦了第五屆國際柿學術研討會,恭城月柿品牌的影響力得到提升。新建規模、特色養殖場144個,出欄生豬20萬頭、家禽397萬羽。竹鼠規模養殖戶達1000多家,存欄種鼠13.6萬只、出欄30萬只,成為華南最大的竹鼠養殖縣,竹鼠加工項目投入試產。掌握娃娃魚人工馴養繁殖技術,發展養殖戶50多戶,養殖數量突破1萬尾。 2009年恭城瑤族自治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57億元,同比增長15.6%;工業總產值32.28億元,同比增長20.75%,其中規模工業總產值21.79億元,同比增長28.5%;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41億元,同比增長7.4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12億元,同比增長70%;財政收入達2.3億元,同比增長14.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2億元,同比增長19.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41元,同比增長15.2%;農民人均純收入4630元,同比增長10.6%。
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19.98億元增加到48.45億元,年均增長14.9%;財政收入由1.15億元增加到3.02億元,年均增長21.2%;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由12.46億元增加到31.67億元,年均增長20.5%;三次產業結構由47∶30∶23調整到31∶43∶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6.6億元增加到39.27億元,累計完成103.28億元,年均增長42.9%。
201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1.62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0.19億元,增長28.4%;工業增加值25.27億元,增長26.8%;財政收入3.62億元,增長2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2億元,增長17.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97元,增長10.1%;農民人均純收入5755元,增長12.4%;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獲得了「國家綠色能源示範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等榮譽稱號。
201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665762萬元,比上年增長9.1%。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3920萬元,比上年增長30.4%。其中,工業性投資387451萬元,增長55%;全部更新改造投資352483萬元,增長56.3%。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92322萬元,增長18.2%;農村固定資產投資161598萬元,增長90.3%。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156604萬元,增長16.2%;更新改造投資304368萬元,增長29.5%;房地產開發投資31350萬元,下降14%。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工業投資323697萬元,增長39.7%,其中工業技改投入290893萬元,增長40.2%。
9. 恭城在哪個省
恭城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恭城鎮,位於恭城瑤族自治縣西南部,東接平安鄉,西與平樂縣沙子鎮毗鄰,南與蓮花鎮相連,北與西嶺鎮相鄰,行政區域面積9310公頃。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成立城廂鎮。1980年5月,原村級城廂鎮改為鄉級鎮,稱恭城鎮。
1989年9月,撤城廂鄉並人恭城鎮。截至2017年末,恭城鎮總戶籍數為18019戶,總人口數為57300人;其中,瑤族23413人,占總人口數的40.86%;截至2019年末,下轄5個社區和1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燕新路11號。
相關信息:
2017年,恭城鎮通過一事一議項目完善基礎設施項目33個,其中投入93.6萬元硬化道路7200米,惠及白馬、古城、江貝、同樂、門樓、洲塘、天堂、樂灣等村。
投入139.44萬元安裝路燈498盞,惠及庄埠、白馬、門樓、洲塘、化育、天堂、江貝、西河、古城、渡雷等村。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投入9萬元修建門樓村防洪壩,投入10萬元修復同樂村水輪泵,投入6萬元修建渡雷村三面光水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