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肇慶市有哪些著名景點
肇慶市有哪些著名景點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西北部,地處嶺南山區,山水相間,自然風光秀麗。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肇慶擁有眾多的文化古跡和自然景觀,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觀光旅遊。下面就來一一介紹肇慶市的著名景點。
七星岩景區
七星岩景區位於肇慶市端州區七星岩風景區路段,是一處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旅遊勝地。景區內有七座高大挺拔的石峰,宛如七顆燦爛的明星,因此得名。七星岩景區以其圓穗棚獨特的自然景觀和精美的文化古跡而備受遊客的歡迎。
遊客可以在景區內欣賞不同形狀、高度不一的石峰,尤其是夜遊七星岩,觀賞星空下的石峰美景更是別有一番滋味。此外,景區內還有許多文化和歷史古跡,包括清華附小舊址、伶人墓、王韶祠等。其中,清華附小舊址是肇慶革命文化的重要場所,也是紅色旅遊的重要景點之一。
星湖景區
星湖景區位於肇慶市端州區星湖路,是一處集山水風光、人文景觀、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多功能景區。景區內有湖泊、山峰、古廟、亭台、綵船等,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娛樂橘則休閑於一體,共同構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
景區內最有名的莫過於那條長達800米的「星湖大道」,兩邊綠樹成蔭,賞心悅目,是遊客欣賞景區山水風光的必經之路。此外,景區中還有觀音閣、龍虎坊、羅漢岩等知名的人文景觀,讓人們感受到肇慶悠久的文化底蘊。
南粵古驛道
南粵古驛道是16世紀至20世紀初的一條貿易路線,因為起點在廣州,終點在湛江,全程穿過廣東省的許多地區,所以又稱為廣西南路。在這條路上,肇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中轉站,所以南粵古驛道是肇慶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
南粵古驛道的主要景點包括中華樓、三魯書院、南粵書院等。這些建族襪築物都是清朝時期的文化古跡,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此外,遊客還可以在古驛道上感受到傳統的民俗文化和手工藝產業的發展歷程。
總之,肇慶市的著名景點獨具一格,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都能給遊客帶來別樣的視覺與精神體驗。這里,人們可以感受到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也可以享受到湖光山色的美妙。
② 徒步日記之南粵梅關紅土地
2017年。
初秋。
早已計劃好叢槐了的韶關之行終於成行了。
本次主要目的地是韶關梅關古道和始興紅土地,也有稱「紅沙漠」。由於「紅土地」以前是去過的,所以計劃我們順道先驅車前往。我是害怕了遠途開車的,這次有一分哥做司機我就不用太操心了。
這次毛毛還邀請一位美女阿韻同行,非常不錯。沿途說說笑笑,談談人生,分享苦與樂,工作和生活,上午約11:00多就到了始興縣。
聯繫上了向導華仔和嚴姐,我們直接驅車到了「紅土地」。
其實早在2012年我是和大新去過的。當時,這地方還沒收費。雖然離村莊不是很遠,但平時人跡稀少,看上去土地應該不是很肥沃,只見小山丘四周種滿了棉花。涼風過處,棉絮紛飛,反而顯得有點凄清。
還記得時還是初秋,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小山丘在灰暗天色映襯下格外蕭條,毫無生氣,腦海浮竟然現出「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詩句。
咳!跑題了。
剛停好車,向導華仔迎了上來,二十來歲的小夥子,還挺好說話的,這也是毛毛在網上認識的。
毛毛這傢伙除了撩妹功能強大外,做公關也是老司機,真佩服他。
進入景區,華仔介紹我們認識了嚴姐。嚴大姐看上去比較瘦,但是人挺精神也很好客健談呢,嚴姐向我們大概介紹了景區開發後的一些情況,還有徒步路線等信息。這些我們都大概掌握了,這次主要是想去一下周邊還沒去過的地方。嚴姐將附近熟悉的一些好玩的、有徒步路線的地方告訴我們,我們在手機地圖上大概定位了距離,心中有數了。
然後,嚴姐和華仔帶我們在「紅土地」逛了一圈。這地方紅土地是始興縣獨特的風景,它的顏色比雲南東川紅土地要深,土質也較硬,人走上小山崗沙子是完全不會下陷的。
這里的紅土最適合種植紅煙葉和棉花,所以沿途也見到一片片的煙葉和棉花。據悉,始興還是著名的恐龍之鄉,在這發現的恐龍化石數量和種屬多,保存完好為中外罕見,已發掘的恐龍蛋化石有200多枚,希望這次能遇見吧。
如在午後陽光下的紅土地,閃耀著迷人的紅光,起伏的曲線,寂寥的天空,如置身於荒蕪的大西北。但是令我印象更為深刻的是上次深秋來時,漫山遍野開滿的野菊花,一片片一蔟蔟仿如跳入金茄鄭嫌黃的花海中。
告別了嚴姐和華仔,我們繼續前往嚮往已久的「南粵梅關古道」。梅關古道位於江西省大余縣與廣東南雄市交界處,距大余縣城10公里,距南雄市區20公里。梅嶺相傳是根據南遷越人首領梅絹的姓氏命名的。
梅嶺的另一說法是梅樹眾多,故稱"梅嶺"。現在地圖上還有"小梅關"之名。梅嶺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古道約6尺寬,路面整齊地鋪著鵝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叢,兩側山崖樹木蔥蘢,層巒疊翠。
梅嶺的梅花樹遍布嶺南嶺北,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漫山遍野,成了梅花的世界。"庾嶺寒梅"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四大探梅勝地之一,梅嶺的梅花有兩顫手個特點:其一,據《南雄府志》記載:"庾嶺梅花微與江南異,花頗似桃而唇紅,亦有純紅者。嶺上累經增植,白者為多。"其二,由於嶺南嶺北氣候的明顯差異,出現了南枝先開,北枝後放,界限分明的奇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登梅嶺賞梅賦詩雲:"梅花開盡雜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嘗庾嶺寒梅煮酒,要看紅雨熟黃梅。"他從嶺上梅花到古道行人,從梅花開放到花落、梅熟都作了生動的描繪。
到得山下,已是黃昏時分,我們一行四人在景區正門拍了一些照片後,直接登山了。
聽聞景區平時是不收費的,只在梅花盛開的冬季才收取門票。這規則我覺得是挺好的。
穿過一排農家低矮的房子,我們轉到了入山的古道,均為石板鋪就,走得光滑光滑,想必歷史久遠了。路旁、亭台、山間種滿了梅樹,古樹新樹均修剪得不錯,形態各異,與古道、牌坊、亭台、石刻相互輝映,令人仿如穿越時空。
大約走了1個小時,我們登上了雄偉的梅關了,站在山頂的門樓下,真正體會了「一腳踏兩省」的豪氣,遠眺對面山下就是江西省大余縣了。我們跨入江西境內,走得數百米,來到一涼亭,此處可以一覽大余縣梅關以北的無限風光。
如果再往北下江西 ,大約30分鍾應該可達山腳了。停留了一會,眼見天色漸晚,我們要原路返回韶關了。
到得山下,感覺餓了,於是就在一農家讓主人問可有好吃的,主人說,太晚了,家中只有一鵝一菜。很快飯菜上了,鵝倒是做得不錯,就是青菜太少了,一了解,此處土地不多,氣候寒冷,特別冬天,青菜基本靠外地買入,所以少而貴。
在驅車回廣州途中,我們覺得此行線路挺適合周末兩天輕松遊玩和徒步運動的。可惜不是寒梅怒放之時,否則定然可以拍下梅關雄姿與寒梅傲雪的景象。
2018/5/26
③ 雷山到廣州途徑哪些景點好玩
雷山縣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雷山到廣州,途經一些著名景點,遊客可以在途中停留參觀遊玩。以下是幾個比較推薦的景點:
1. 鄧小平故居: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是鄧小平同志的故居,具有較高的歷史紀念意義。
2. 十八洞村:位於貴陽市清鎮市境內,是具有侗族民俗特色的旅遊景點,有著美麗的自然風光和不同尋常的文化風貌。
3. 穿洞天風景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澧縣穿洞天村,是以穿洞天大峽谷為主要景點的風景名勝區,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和壯闊的自然景觀。
4. 龍潭景區:位於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境內,是一處以山水風光和人文景悶悄租觀相融合的運坦綜合風景區,有著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5. 南粵古驛道:沿途有大量具有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的古驛道,途經廣東省茂名市、陽江市、江門市、肇慶市等地,具有極高的文化和旅遊價值。
以上景點均有獨特的魅力和趣味性,游螞兆客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和時間,在途中停留遊玩,增加旅行的樂趣和收獲。
④ 有人知道今年南粵古驛道大賽每個分站的舉辦時間和地點嗎
當然有了。
⑤ 南粵古驛道的前世今生
一、南粵古驛道的前世
古驛道又稱驛路、官道,指古代經由驛站傳送公文的交通路線,多設於通衢型態輪大道。驛道上每隔若干里設置一個驛站,驛驛相接,縱橫網路,以京師為中心,向四方輻射;再以地方首府為重點,逐級擴展,星羅棋布,形成網路;溝通了中央與地方及地方之間的聯系,使政令通達,軍報快捷,民情流暢。如著名的絲綢之路,古代的湖廣驛道、杭徽驛道、青蒿驛道、梅關古驛道等。
古代南粵擁有眾多古驛道,它們或為兩省通衢,或為兵家要道,或為通商往來,皆為中原聯系嶺南的重要紐帶。
粵東西北地區山高水長,古道縱橫,歷史久遠,許多條古道已有上千年歷史。當前,伴隨著國家對傳統村落保護的重視和廣東建設文化強省的戰略規劃,傳統村落因其文化獨特性及其作為嶺南歷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顯著價值日益受到關注。
二、南粵古驛道的足跡
1、千年記憶——梅關古道卜信
「梅關古道」大概是廣東人最熟悉的一條古驛道,在韶關南雄縣以北的大庾嶺,古稱「台嶺」,是廣東與江西兩省的分界,位於廣東省韶關市南雄市梅嶺。
梅關古道設關始於秦朝,後來關樓為戰爭所毀,所以從漢至唐,梅嶺只有嶺之稱,而無關之名,宋嘉佑年間建關樓後,才有梅關古道之稱。戰國時期,6000個為了逃避戰亂的越國人遷徙到此定居。他們在嶺上遍植梅樹,並將自己的姓氏也改作了「梅」。從此後大庾嶺又有了新名字——「梅嶺」。他們是有史記載最早的嶺南移民。後來,南越王趙佗修築了一條從梅嶺北上江西、南下廣東的通道,從此把長江與珠江閉凱水系連接了起來,這便是「梅關古道」雛形。唐開元年間,古韶關人宰相張九齡辭官返鄉,他不忍嶺南民眾穿越大庾嶺之苦,加之考慮南北經濟交流需要,便向朝廷狀請開拓梅關古道。前後兩年時間, 寬一丈、長30華里的新道就此建成。
開通後,梅關古道成為溝通南北的重要孔道。而今它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曾被評為「2016中國十大古道」,是廣東唯一入選的古道。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陳毅元帥著名的《梅嶺三章》也是在這個地方寫下的。這條由唐朝名相張九齡主持修建的千年古道,現在成為了廣東著名的旅遊景點,其山頂上那座古老的關樓就是梅關。梅關是江西與廣東的交匯點,遊客每到此處,都要在梅關兩側分別留影,這邊拍照是在廣東,而另一邊拍照就是在江西了。梅關隘口遍植梅樹,每至寒冬,梅花盛開,花香襲人。
2、民生干線——梅關古鹽道
嶺南多山地少平原,產糧能力有限。清朝至民國期間,廣東多鹽少糧,江西少鹽多糧,而兩省大山橫亘,水路不通,想要通商,便只能走陸路。為了一日三餐,粵贛兩地客家人,用自己的腳步和肩膀,踩出一條條鹽糧貿易通道,「挑鹽上江西」已成為了許多客家人當時的最大副業。挑百斤鹽擔上江西,再從江西挑米回梅,往返數十日。
在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城北鎮,從鹽布潭至八尺香田坳一段保還留了近6公里長的古道,印證了那些年貧苦農民為了生計為了一家老小,而經歷過的艱難險阻。在諸多村莊、城鎮內,梅州玉水村以「鹽道古鎮」聞名。村子裡面,還保留著當年的當鋪「松柏樓」。三百年過去,如今這當鋪已沒了屋頂,只有四面高牆,和一塊刻著「松柏樓」的牌匾。村子裡古屋錯落有致,古亭、古橋比比皆是,青山環抱,綠水環繞。
3、政治遺存——西京古道
比起聲名遠播的梅關古道,西京古道少了漫山遍野的梅花,少了連綿起伏的山嶺,但多了份靜謐,多了份靈性。
西京古道始建於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是漢武帝時期嶺南各地通往京城「西京」(今陝西西安市)的必經之道,位於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大橋鎮。唐玄宗為博得楊貴妃歡心,穿越西京古道,不惜人力物力、千里迢迢地從嶺南運來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詩人韓愈因進諫而被貶潮州,途經西京古道乳源段時風雪彌天。如今,西京古道上還保留了紀念韓愈的「心韓亭」與「仰止亭」,以及韓文公衣冠石冢、韓文公祠等,作為這位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的好官吏的紀念。
歷經兩千年,乳源梯雲嶺至今仍較完整地保存著約三千米的西京古道遺存,一路上古亭、古碑無數,甚至還依稀存有當年留下的馬足印。
三、南粵古驛道的今生
1、南粵古驛道的保護
為對南粵古驛道實施有效保護和利用,真實、完整地保存、修繕、恢復古驛道歷史信息及價值,2016年10月26日廣東省出台《南粵古驛道保護與修復指引》和《南粵古驛道標識系統設計指引》。
文件明確了古驛道的分類以及保護與修復的原則,還通過制定規范的標識系統,促進古驛道資源的開發利用,滿足現代人日益增長的人文和生態需求。專家指出,要利用古驛道的載體,將歷史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體育健身相結合,構建綜合文化體育旅遊線路,推動改善古驛道沿線農村人居環境、實施精準扶貧並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保護與修復指引》明確了古驛道保護與修復的原則,分別是完整性、真實性、安全性、生態性、可持續性原則。其中,鑒於南粵古驛道是呈線狀、鏈狀分布的,線路整體的價值要大於其各部分的價值之和,因此要體現各個要素的完整保護,包括驛道、附屬設施、水工設施、賦存環境、相關的物質文化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存。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允許為了追求完整、華麗而改變文物原狀。保護與修復應當按照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結構的原則進行設計和施工,審慎使用新材料新工藝,對文物古跡是無害的,方可使用。已經完全損毀的,不得在原址重建。保持古驛道的原真性。
同時,《保護與修復指引》還將驛道分為山地型驛道、平原型驛道、濱水型驛道、村鎮型驛道和古水道五種類型。要求因地制宜,根據分類和現狀的不同,提出不同的保護修復策略,並對保護與修復的材質選擇、施工技術、安全防護措施和空間環境的營造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為貫徹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摸清廣東省的古驛道家底,廣東省文物局從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中進行篩選,通過名稱篩選出88處古驛道,整理出《廣東省驛站古道遺址名單》,其中包含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驛道80處。
2、南粵古驛道的傳承
因為有了傳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因為懂得傳承,炎黃子孫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傳承,就在遠離世俗的繁雜喧囂的古鎮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在城市裡,我們已經很難找到一個寧靜祥和的場所了。古道里的「靜」是其特有的,雖然沒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意境。但是,你會發現古道的「靜」是在城市中無法比擬的。在古道上,沒有嘈雜的汽車轟鳴聲,沒有建築工地的塵土飛揚和機械的吵鬧。而這樣的一種「靜」中不正顯示出了我們華夏民族所特有的謙遜與恭讓。的確,安靜,是心靈的寧靜,是美的本質。安靜是理想的狀態,是勞動者的安居經驗。古道安靜,華夏美麗。
「2016·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尋求將體育與古驛道保護利用、古村落保護開發,以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精準扶貧脫貧等工作結合起來,通過體育等老少皆宜的載體去挖掘和弘揚古驛道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場地選定了特色古村落8個,囊括了廣府、潮汕、客家、粵北地區,不僅可以感受欣賞美麗的古鎮風光,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也更好地提高我們對古驛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下一步,廣東省的文化文物部門還將進一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南粵古驛道的保護利用工作中來,並加大對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等文物活化利用先進典型案例的宣傳力度,在明年推出《南北通融——南粵古驛道展》,組織優秀南粵古驛道展覽、講座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提高全社會對南粵古驛道的保護利用意識,努力構建起其全社會共同保護利用南粵古驛道的良好環境。
可以說,南粵古驛道不止有光輝的前世、更有璀璨的今生、以及源遠流長的未來。
責任編輯:江家敏
⑥ 深圳東都嶺古驛道導航地點
你好,你是想問去深圳東都嶺古驛道導航地點是哪嗎?去深圳東都嶺古驛道導航兄叢地點是赤石鎮新城村洋坑古寨和碗窯村窯址。去深圳東都嶺古驛道只需要導航這兩個地點就羨滑櫻可以了,因為這兩個地點都是東都嶺古驛道的起點。深圳東都讓並嶺古驛道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是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
⑦ 肇慶有哪些風景帶介紹
肇慶有哪些風景帶介紹
肇慶是一座以山水為背景的歷史文化名城,位於廣東省中西部地區的珠江三角洲南部,地處珠江中游的北岸,東接深圳市、西連廣西省賀州市,南鄰湖南省郴州市,北靠韶關市。肇慶以嶺南古建築、風景旅遊、肇慶文化三大名片而享有盛譽。
七星岩風景區
七星岩風景區位於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距離市中心6公里,是一處以天然石柱、石樑、石壁為主的奇觀。七星岩形態各異,雄奇險峻,奇石林立,景點遍布其間。七星岩內有三洞二庵和七星岩寺等古代建築群,歷史悠久。
星湖風景區
星湖風景區是肇慶市的著名旅遊勝地,位於市區的西北方向,距離市中心僅4公里。該風景區內有星湖廣陪指場、星湖全長4.5公里的環湖公園以及星湖公園等多個景點,每個景點都風光無限,令人流連忘返。星湖廣場綠化面積廣闊,適合休閑娛樂、晨練健身等等。環湖公園可以欣賞到不同角度的湖景,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
百草園
百草園位於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是一座集自然生態和人文歷史於一體的名勝旅遊景區。這里有千輪亂余年古樹、百草卉香、山泉瀑布、古建築等等。百草園的園林建築充滿南國特色,遊客可以在這里體驗到現代人對自然生態的靜心觀賞和體驗。此外,百草園還是拍攝電影《春光乍泄》的場地之一。
南粵古驛道
南粵古驛道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道,是由南京至廣州的茶馬古道、惠州之丘陵古道、廣州至昆明的南越古道等三條組成。其中,肇慶市的南粵古驛道臘滾起點位於端州區興寧鎮的江夏村,終點在英德市石灰鋪鎮的蘭花村。這條古道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輔道」,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完整保留至今。在南粵古驛道上,可以領略到中國古代交通及商貿文化的瑰寶。
總結
肇慶的風景絕不僅僅以上幾個,這里還有星光大道、鶴山國家森林公園、客家博物館等等,每一個景點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古今交融的歷史文化信息。肇慶旅遊,不論是美食、美景、還是人文和歷史,都能滿足不同遊客的需求,是一座充滿生機活力的城市。
⑧ 南粵古驛道,徒步荔枝鄉
作為一個生於從化,長於從化的客家人,我也見證了她這二十多年的成長、變化:前十年發展變化特別大,可以說是日新月異;近十年發展相對緩慢。
自古以來,荔枝就很出名。有唐代為楊貴妃所作的「一騎紅塵妃子笑」;更有宋代著名詞人蘇軾的:「日啖荔枝三百顆,願長做嶺南人」。
說起來,從化才是荔枝之鄉,荔枝樹多,荔枝味道正宗(甘甜可口、多汁脆爽、甜香流口,回味無窮)。別的地方種的荔枝比不上的,表面看起來可能比我們本地的荔枝大、好看,吃起來就不是那回事,越吃嘴越淡,這是地理環境和氣候決定的。
從化荔枝之所以沒有增城荔枝出名,那是因為增城有一顆掛綠,她是獨一無二的。
還有就是從化對本地的特產宣傳力度不夠,沒有規劃,導致荔枝大豐收年時嚴重滯銷、賤賣;歉收年時價格暴漲:去年荔枝大豐收,平均3元/斤,今年大減產,平均25元/斤。
政府部門也看到了這些問題,今年特意聯合其他團體共同組織了這次有意義的戶外宣傳活動。可惜,今年的荔枝嚴重減產,要是去年大豐收時舉行此次活動就更加有意義了,還可以幫助果農促銷呢!
今年7月6號,在從化太平鎮錢崗古村舉行了600人「南粵古驛道,穿越北回歸線上的荔鄉徒步健身大會」。開始規劃的線路有15km,最後考慮天氣炎熱,調為10km。
身為戶外愛好者,不管這次徒步活動給不給力,我也肯定要捧場自己家鄉的活動,而且,還把我妹妹坑來一起參加。
我主要是來徒步的,所以,到達錢崗古村後,領好物資,參觀一番古建築,拍拍照(個人覺得就起點和終點兩個地方拍照比較美),不等節目表演和領導致詞,就帶著我妹妹先出發了。
當然,這樣對於整個活動很不好。不過,主要的是我們下午還要去我姐家摘荔枝吃,其次就是六月底我去參加過揭西紅色文化徒步活動,也是諸多領導致詞,致使我們11點才開始徒步,又悶熱、又暴曬的,實在吃不消。
錢崗古村——顏村——古驛站,大概2.5公里都是鄉村公路世滾;紅石荔枝園(這里有一個補水點)——白欖園——大坑村,6公里左右的機耕路和黃泥碎石盤山路;最後一段有清幽到沙溪水庫數返舉是水泥路(兩個補給點,有水、麵包、香蕉)。
中間路段走的是最舒服的,可以盡覽農村田園山水自然風光,呼吸清新空氣。時間允許薯碧的話,還可以釣釣魚,摸摸山螺,摘一下野果子,捉捉小動物小蟲子……
最大的遺憾,就是沿途很多荔枝樹,卻很少看到有荔枝的「空寶山」。
⑨ 南粵古驛道簡介 [福建省古驛道旅遊價值探析]
摘要:古驛道承載著一個地區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的厚重歷史,同時自然旅遊資源賦存豐厚,是極具開發價值的旅遊資源。福建省古驛道記載著福建從唐朝直至清代的交通、生態文明、宗教、民族交融等方面的悠久歷史,如若能得到系統挖掘和整理,融於旅遊產品之中,將是極具生態文化和社會價值的旅遊項目。
關鍵詞:古驛道;旅遊價值;文化線路
一.福建省古驛道概況
(一)歷史沿革
驛道,是聯絡中央的專用交通線,即古代的官道。早在殷商時代,出於政治和戰爭的需要,為戰爭服務的驛道就已出現。唐代為宣傳政令、收集邊情、迎送官員、運輸貨物,在全國主要道路上設置驛站,驛道因而得名。
福建省是一個多山的省份,自古以來與中原的交流只能依靠跋山涉水,在崇山峻嶺中,出省古道屈指可數。《福建通志》稱:「宋承唐制,三十里有驛,非通途大道則曰館」。說明福建在唐朝已有驛館的設置。五代中閩王王審知輕徭薄賦,與民休戚,交好鄰國,獎勵通商,驛道得到進一步發展。宋代,福建貿易興盛,福州、泉州都成為全國著名的商業城市和對外貿易港口,與此相適應,陸上交通也得到大發展。以福州為總樞紐,南通粵,北抵浙江永嘉,西北入贛浙。元明清時代,繼續沿襲郵驛制度。隨著交通路線的逐漸增加,官方交通機構的郵驛網點亦隨之不斷擴充,清代較元代的驛鋪總數,增長近14倍之多。
至1913年1月,北洋政府以中央命令的形式將驛站全部裁撤,驛道主幹線相繼被修建的鐵路和公路取代,千百年來「黃塵騰萬丈,驛馬如流星」的驛道繁榮景象,成為歷史煙雲,古驛道已漸漸埋沒在深山中無人問津,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二)古驛道線路分布
福建因地形地勢原因,自古交通不便。出閩道路歷經各朝歷代發展,幾經更迭。驛道線路歷朝皆有變化,直至清朝基本形成確定且完善的驛路系統,大致分為北、西、南三個方向。據《福建通志》記載:到了清代,由省會福州通往省外的郵驛路線共有5條。
第一條,自閩縣三山驛經侯官縣、古田縣、延平府、建寧府、甌寧縣、建陽縣、浦城縣,至浙江衢州府江山縣交界。該線路途經17個驛站,全程合計1085里,約合今625公里。這條越仙霞嶺入浙江(再經江蘇而入山東)的驛道在清朝是福建最重要的「官路」。
第二條,自三山驛經福清縣、莆田縣、仙游縣、惠安縣、晉江縣、南安縣、同安縣、龍溪縣、漳浦縣、詔安縣,至廣東饒平縣交界。全程合計1465里。
第三條,自三山驛起至延平府,由劍浦驛分路,經順昌縣、將樂縣、歸化縣、清流縣、寧化縣、長汀縣、上杭縣、永定縣,至廣東大埔縣交界。全程合計1030里。
第四條,自三山驛起至延平府,由雙峰驛分路,經邵武縣、光澤縣,至江西南城縣交界。全程合計985里。
第五條,自三山驛起至建寧府,由建溪驛分路,經崇安縣,至江西鉛山縣交界。全程合計835里。
自民國時期廢棄以後,驛道失去其郵遞作用,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是福建省由於多山的地形,以及長期以來對林業的重視,因此古驛道雖不復從前的繁華,卻仍然保留較為完整,有些鋪設較為完整的驛道甚至成為了人們休閑鍛煉的場所,如南平市郊的茫盪山「三千八百坎」,福州國家森林公園的宋朝古驛道等。
二.福建古驛道的旅遊價值
(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驛道在古代不僅是官方傳遞信息的渠道,同時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通線路。古閩驛道史自唐朝建驛站起,綿延數千年,見證的不僅僅只是郵驛制度的發展,更有學子進京趕考、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跡與吟唱,民間茶鹽木材等物資往來貿易的喧囂熱鬧,甚至掠過鐵馬錚錚的戰爭煙雲。蜿蜒盤旋在八閩大地上的古驛道,承載的是一份厚重的民族文化史。
除去各代地方史志記載的事件以外,也有無數詩人留下了對驛道的感喟。南宋時陸游曾沿著閩浙古驛道赴福建寧德上任,題下了《平陽驛舍悄弊梅花》和《卜運算元·詠梅》,另有北宋蘇軾的《太白山下早行至橫渠鎮書崇壽院壁》、清朝詩人薛所蘊的《驛卒詞》、唐朝詩人司空曙的《賦得的的帆向浦》等等詩詞文獻。
(啟派族二)可將徒步與漂游結合
閩地的驛道與全國其他地方不太一樣,一是道路崎嶇羨信,驛馬難行,清代福建「一切公文俱藉人夫跑遞」。另外閩江各支系在山間流淌,水路比陸路更方便。例如從福州三山驛到浦城小關驛這條線路,全程一千零八十五里,僅仙霞嶺前後二百餘里需要在陸地行走,其餘路程皆可乘船而行。據乾隆《福州府志》載,芋原驛、白沙驛、水口驛三個驛站設有報船和水手,其中水口驛最為重要,「留設水口報船四隻,水手二十四名」。白沙驛在今閩侯縣白沙鎮,水口驛在今古田縣水口鎮。
因此以閩驛道為載體的旅遊活動,既可以開展徒步旅遊,也可以與水上漂游活動相結合,增強遊客的體驗。目前網路上有眾多自發組織的驢友古道徒步活動,甚至有戶外攝影愛好者花幾年時間走遍福建省的古道,將攝影作品與古道行記集結成書出版。由此可見古驛道的吸引力和市場潛力。
(三)古樹名木眾多,體現生態文明
古驛道大多分布於山區,加上自民國廢棄驛道以來,少人問津,只有當地山民仍沿著鋪設平整的驛道上山采葯、砍柴、打獵或探訪深山處的親友,因此保持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另外眾多古樹名木深藏在這幽密所在,也免去了被伐之虞。如仙游縣書峰鄉古驛道兩旁栽種馬尾松400多株,民國三年勒石記載要保護的百年老松就有130多株。南平郊區的茫盪山古驛道,
同時古驛道大多集中於宗教朝聖地,古驛道本身也就是朝聖之道。福建民間信仰眾多,信眾虔誠,各地鄉民都有自己信仰的本地神,逢節日誕辰便沿著古驛道前往祭拜。這也是一種非常原生態的文化形態。
(四)串連眾多古鎮
由於古驛道選址非常科學,往往大的驛站所在的地區會成為物資和人流集散的樞紐,漸漸地發展為大的村落、古鎮,而這些古鎮迄今仍然保存較為完好,例如從楓嶺關通往浙江的古驛道上,沿途有清湖古鎮、保安鄉、二十八都等多個古鎮,仍然保留著大量古民居和橋梁道路,吸引很多驢友前往訪古。
(五)古驛道與現有交通線走向大致重合
古代驛道的選取,受到山勢和江河走向的限制,大多選取便利之道。尤其在福建這樣「閩道更比蜀道難」的崇山峻嶺中,驛站的選取實際上鞏固了當地在交通樞紐中的作用,並進而帶動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如今驛站雖早已廢棄,但驛站所在地仍然多為村鎮要樞,而驛路走向則奠定了近現代交通路線的雛形。從清代福建驛站布局的概貌上,我們可以發現古驛道與現代很多交通要道走向基本是一致的,如福廈高速、由福州經莆田、泉州、漳州至詔安往廣東的324國道,由福州經南平往光澤的316國道,由南平經建陽往浦城的205國道等等。
驛路與現代交通線走向重合意味著遊客較易進入,尤其利於自駕車遊客逐段游覽。
三.結語
隨著我國旅遊市場的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遊客已經不滿足於走馬觀光式的淺層次旅遊,深度文化游的受青睞度日益提升。同時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健康旅遊的重要性,承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古道游,結合了文化、休閑與康體多重功能,於是日漸受到「驢友」甚至大眾遊客的重視,得到不同程度的開發,如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唐詩之路、重走霞客路等等。福建省森林覆蓋率高,生態狀況較佳,因此古時的大量驛道仍然保存良好,不失為開發徒步古道游的一個好載體。
參考文獻:
[1]福建交通志.方誌出版社[Z].1998.
[2]李躍軍.試論中國古道旅遊線開發思路[J].前沿.2003(11):79~81.
[3]李金鳳.白陘古道風景區詳細規劃淺談[J].山西建築.2006(6):16~17.
[4]林雙毅.基於「需求層次理論」的風景區古道旅遊資源保護初探——以福建省為例[J].現代園林論壇.2011(12):5~8.
[5]張燕清.清代福建郵驛制度考略[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6):94~98.
[6]胡一鳴.徒步旅遊開發初步研究——以安徽省徽杭古道為例[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8(2):75~76.
作者簡介:尹芳(1984.7-),女,湖南嶽陽,,碩士,助教,廈門華廈職業學院。
⑩ 有人知道2018年南粵古驛道有哪些站點嗎
聽說是有湛江徐聞、茂名信宜、廣州從化、韶關乳源、惠州惠基團橘東、河源、汕頭樟林或伏古搏團港、梅州平遠、肇慶硯洲島等9個結合古驛道、古村落、古碼頭、古城區的站點,而首站湛江徐聞古港站將於4月28-29日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