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年有哪些城市參與過援建深圳特區據說武漢市援助了很多很多是嗎
深圳,改革開放之後發展起來的一座現代化大都市,改革開放之後,1979年成立深圳市,1980年設置經濟特區,是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新興移民城市。深圳在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服務、外貿出口、海洋運輸、創意文化等多方面佔有重要地位,也在中國的制度創新、擴大開放等方面肩負著試驗和示範的重要使命。
深圳
深圳經過40年的發展就成為了國際性的大都市,成為中國僅次於北京、上海的特大城市,和國家的大力發展是分不開的,在深圳的發展過程中,國家安排全國很多城市支援深圳,而武漢在深圳的發展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武漢,我國華中區域特大中心城市,2019年武漢整個GDP排名全國第八,可能有些人覺得這對於武漢而言,說明武漢發展的非常好了,但是了解武漢歷史的人發現,現在這個水平是武漢應該佔有的位置。
民國時期漢口高度繁榮,被譽為東方芝加哥,武漢三鎮綜合實力曾僅次於上海,位居亞洲前列。在民國時期,武漢的經濟水平排名全國第二,僅次於上海,所有就有了大上海、大武漢這一稱呼。
而到了新中國時期,武漢經歷了發展陣痛期,曾經排到了15名開外,但是武漢在整個國家發展過程中做出的貢獻可是一點也沒有少。就比如,在深圳早期建設時期,武漢貢獻非常大。
作為第一批深圳建設的參與者,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當時還稱武漢鋼鐵設計研究院)參與了深圳市第一版城市總體規劃,編制了深圳市第一本工程建設標准,設計了深圳市的第一座立交橋——洪湖立交橋,規劃和設計了國家第一個保稅區——福田保稅區。
武漢
今天的深圳,一片煥榮,煥發著青春的氣息,在今日武漢同樣為深圳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武漢的高端人才外流到深圳是最多的,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都在深圳建立了研究所,和特區進行了深度的合作,我相信有了武漢和深圳的深度合作,兩地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2. 深圳在哪個省
廣東省
深圳(shenzhen)中華人民共和國副省級城市之一,計劃單列市,經濟特區,全國文明城市,國際花園城市,是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國際重要的空海樞紐和外貿口岸。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已發展為有相當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是中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研發和製造基地。
深圳是中國南部美麗的濱海城市,有遼闊的海域連接南海和太平洋。深圳毗鄰香港,市域邊界設有全國最多的出入境口岸。深圳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2012年經濟總量居中國大陸第四位。[1]
深圳是中國重要的海陸空交通樞紐城市,由於毗鄰香港,市域邊界設有全國最多的出入境口岸,其中皇崗口岸實施24小時通關。深圳的文化、體育等硬體設施水平在中國大陸屬先進,2011年8月舉辦了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2010年8月,國務院批復的《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確定深圳為「中國的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
3. 深圳發展起來主要靠什麼同樣海南發展不起來又是為什麼
先說深圳
1、地理位置
深圳市是中國南部海濱城市,毗鄰香港。位於北回歸線以南,東經113°43′至114°38′,北緯22°24′至22°52′之間。
地處廣東省南部,珠江口東岸,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邊深圳河與香港相連;北部與東莞、惠州兩城市接壤。全市面積1997.47平方千米。
2、國家最早扶持的城市之一
1979年7月,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建立特區。
1979年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深圳設龍崗、葵涌、龍華、羅湖、南頭、松崗6個管理區.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中通過了由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這一天被稱為「深圳生日」。
1983年6月,深圳經濟特區設羅湖、上步、南頭、沙頭角4個區辦事處。
1984年2月,鄧小平第一次視察深圳,為深圳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89年12月1日,新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誕生。
2004年6月,深圳成為全國首個無農村無農民的城市。
2010年8月26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明確把前海建設成為粵港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範區。
2018年2月,國務院同意深圳市以創新引領超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深圳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再說海南
1、地理位置
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相對,東瀕南海與台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汶萊和馬來西亞為鄰。
海南島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8°37′—111°03′,北緯18°10′—20°10′之間,島嶼輪廓形似一個橢圓形的大雪梨,長軸作東北至西南向,長約290公里;
西北至東南寬約180公里;西沙群島地理位置介於北緯15°46′—17°08′,東經111°11′—112°54′之間;南沙群島地理位置介於北緯3°35′—11°55′,東經109°30′—117°50′之間;中沙群島地理位置介於北緯13°57′—19°33′,東經113°02′—118°45′之間。
海南省的管轄范圍包括海南島和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海南省全省陸地總面積3.5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其中海南本島面積3.39萬平方公里。海南島西北部海域有浮水洲島,也稱為夜鶯島。
2、不是國家最早扶持的城市。
1950年後,海南的建置為行政區,1951年設行政公署,駐瓊山。在島的南半部地區建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駐保亭縣沖山鎮(今五指山市沖山鎮)。全省共設珠江、東江、西江、粵中、南路、興梅、潮汕、瓊崖等8專區和北江臨時行政委員。
1950年5月海南島宣告解放,成立海南軍政委員會,實行軍事性管制。次年4月,成立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1955年3月,改稱廣東省海南行政公署。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海南行政公署停止行使職權。
1968年4月成立海南地區革命委員會,實行「一元化」領導。
1976年10月改稱海南行政區革命委員會。
1979年,廣東省直轄廣州、海口、汕頭、湛江、茂名、佛山、江門、深圳、珠海、韶關等10市,分設韶關、惠陽、梅州、汕頭、佛山、湛江、肇慶等7地區和海南行政區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轄14市、92縣、3自治縣。
1980年1月,改稱海南行政區公署。1984年10月撤銷海南行政區公署,海南行政區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1981年,海南行政區管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並直轄瓊山、文昌、臨高、澄邁、瓊海、屯昌、儋縣、萬寧、定安9縣1市,設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
1987年,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88年4月13日,撤銷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設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
2012年6月21日,民政部公告宣布,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建立地級三沙市,政府駐西沙永興島。
2018年6月3日,經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調研、統籌規劃,決定設立海口江東新區,將其作為建設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重點先行區域。
綜合以上所訴,海南不是發展不起來,而是深圳先發展,海南後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