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深圳二胎補貼政策是什麼
法律分析:1. 計劃生育家庭特別補助,新的計劃生育補助主要和以前調整了符合條件的家庭范圍,各地方的政府和國家與此同時就會共同分擔計劃生育的家庭補助2、生育津貼是指國家對職業婦女因為生育而離開工資崗位期間所給的生活補助,生育醫療費是由就醫需要的費用由社保部門就行補助。二胎補助分為兩種:一次性營養補助和一次性補貼。 一次性營養補助:用人單位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25%,如果是難產、多胞胎,可以提高至50%。 一次性補貼:產婦在一、二級醫院分娩的,一次性補貼產婦300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五十三條 職工應當參加生育保險,由用人單位按照國家規定繳納生育保險費,職工不繳納生育保險費。
第五十四條 用人單位已經繳納生育保險費的,其職工享受生育保險待遇;職工未就業配偶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生育醫療費用待遇。所需資金從生育保險基金中支付。生育保險待遇包括生育醫療費用和生育津貼。
第五十五條 生育醫療費用包括下列各項:
(一)生育的醫療費用;
(二)計劃生育的醫療費用;
(三)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項目費用。
第五十六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生育津貼:
(一)女職工生育享受產假;
(二)享受計劃生育手術休假;
(三)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生育津貼按照職工所在用人單位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計發。
『貳』 現在生二胎國家有補貼嗎多少
我國二胎政策已全面放開,根據當地補貼政策和工資水平還有一定的補貼。補貼主要有生育津貼、一次性補貼和生育醫療費。一般符合條件在當地繳納社保一定期限以上的都會有補貼。那麼生二胎國家補助多少錢的要求具有本地戶籍的孕婦、繳納社保等等具體下面了解一下。生二胎時國家的補助主要是生育津貼,而生育津貼依據生育者個人的工資和各地的補貼政策而定。享受條件:
一、本市戶籍(含農村戶籍)的生育婦女,無論在職或失業,參加過本市城鎮社會保險並按規定建立個人帳戶的。
二、非本市戶籍的從業婦女,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且在單位工作、參加本市城鎮社會保險(五險)期間生育的。
三、職工享受生育保險待遇,應當符合國家、省、市計劃生育規定,且用人單位連續為其繳費滿6個月以上。繳費以正常參保繳費時間為准,正常參保繳費前的補繳時間不能計算在內。津貼:生二胎國家補助多少錢生育津貼(當月本單位人均繳費工資30天假期天數)。2012年的新勞動法規定正常產假98天(包括產前檢查15天),較之前90天產假增加了8天。晚育假增加15天(新勞動法中未曾出現晚育假,地方出台的生育辦法可能會增加此假期)。難產假。剖腹產、會陰破裂增加產假30天引產、鉗產、臀位產增加15天。多胞胎生育假,每多生育一個嬰兒增加15天。流產假:懷孕不滿2個月15天孕不滿4個月30天4個月以上(含4個月)至7個月以下42天個月以上遇死胎、死產和早產不成活75天育醫療費:懷孕16周前的突然流產,非定點醫院的急診、產假期間產科並發症按核定的數額報銷。異地分娩的醫療費用,低於定額標準的按實際報銷於定額標准,按定額標准報銷。一次性分娩營養補助費。正常產、滿7個月以上流產:上年度市職工月平均工資25%。難產、多胞胎:上年度市職工月平均工資50%。一次性補貼:生二胎國家補助多少錢在一二級醫院分娩的,每人一次性增加300元補貼。備註:生育津貼要在生小孩後,三個月內辦理。綜上所述,生二胎國家補助多少錢不僅城鎮戶口可以享受該待遇農村戶口也一樣只要繳納社保半年以上具體補貼多少根據當地補貼政策和工資水平而定。其中在一級二級醫院分娩的在已有補貼基礎上一次性補貼三百。
法律依據:
《2021最新二孩補助政策》
1. 生育津貼
生育津貼是國家補貼給企業,用來發放產假期間工資的。一般規定是:孕期員工的產假工資和生育津貼,二者選其一,就高領取。生育津貼人單位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30 x規定假期天數。
2. 二胎補助
二胎補助分為兩種:一次性營養補助和一次性補貼。
①一次性營養補助:用人單位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25%,如果是難產、多胞胎,可以提高至50%。
②一次性補貼:產婦在一、二級醫院分娩的,一次性補貼產婦300元。
3. 中央和地方政府補助
新的計劃生育補助調整了符合條件的家庭范圍,對於滿足條件的二胎家庭,中央和地方政府會給予一定的補助。
4. 申請補助條件
1. 市戶籍或者農村戶籍的生育婦女,無論是處於在職狀態或者失業狀態,只要參加市城鎮社會保險並按規定建立個人帳戶的,就可以申請補助。
2. 非市戶籍從業婦女,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且在單位工作,參加市城鎮社會保險(五險一金)期間生育的,就可以申請補助。
3. 職工享受生育保險待遇,應當符合國家、省、市計劃生育規定,且用人單位連續為其繳費滿6個月以上。繳費以正常參保繳費時間為准,正常參保繳費前的補繳時間不能計算在內。
二、2021最新二孩補助政策
1. 第一檔中央分擔80%,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2. 第二檔中央分擔60%,包括河北、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10個省。
3. 第三檔中央分擔50%,包括遼寧、福建、山東3個省。
4. 第四檔中央分擔30%,包括天津、江蘇、浙江、廣東4個省(直轄市)和大連、寧波、廈門、青島、深圳5個計劃單列市。
5. 第五檔中央分擔10%,包括北京、上海2個直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