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深圳香港各佔一半的中英街,究竟是什麼樣子
中英街,位於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鎮,原名「鷺鶿徑」。
香港回歸前,街東側屬中方,街西側屬英方,所以叫中英街。
香港回歸後,街心以「界碑石」為界,分屬深圳和香港。
中英街雖長不過250米,寬不足4米,卻與德國的柏林牆、朝鮮的三八線、越南的賢良橋一並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的4條分界線。
中英街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一街兩制,同時是一國兩制的縮影。
中英街由香港政府和深圳政府共同管理,可以說是兩地的一個分界地帶。在進入中英街前,必須辦理一次性特別通行證。中國大陸居民需要申請邊境特別管理區通行證。香港居民則需要申請邊境禁區通行證(俗稱禁區紙)。
雖然特殊的管理方式很繁復,但卻是保留了中英街的特色。街道兩邊居民有各自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但近百年來,他們自由往來,和睦相處,是和而不同的 社會 典範。
1979年,深圳蛇口的第一聲炮響,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開了封閉多年的邊防禁區大門。
1979年,深圳首家中外合資工廠—沙頭角絲花廠在中英街開業。
1983年,《開放中英街協議》簽訂,大量資金流、人流、物流涌進。
中英街成了中外貿易往來的橋頭堡,見證了祖國繁榮興旺史。
「不到中英街,枉作深圳游」。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英街內地一方的商店有160多家,香港一方有50多家。以免稅、不限購、品種多樣的優勢,吸引全國各地的遊客紛紛來到此采購進口商品。曾創下了日人流量超10萬人次的輝煌紀錄,「購物天堂」名噪一時。
隨著內地經濟的飛速發展和香港自由行的開通,中英街的商貿在經歷了十餘年的高歌猛進後歸於平淡。
中英街見證了改革開放的萌芽與盛開,同時築起香港與內地關系發展的橋梁,其地位無可置疑。
以前的中英街是人們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現在的中英街積極向文化 旅遊 轉變一個 歷史 文化街區,走「人文中英街」的發展之路。
1999年5月1日建成開放,是一座反映中英街百年 歷史 滄桑的博物館,收藏有千餘件近現代 歷史 文物、民俗文物以及千餘幅珍貴的照片數據。
此處共有八處界碑。
一方面記錄著屈辱:中國貧窮落後、清王朝腐朽沒落和外國列強侵略、瓜分中國的重要 歷史 。另一方面見證著強盛:中國改革開放、香港回歸祖國並實行「一國兩制」和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 歷史 。
這棵古榕樹已有百多年 歷史 。樹根長在深圳一方,葉枝覆蓋香港一方。有「根在祖國,葉覆香港」的意境。
三百多年的 歷史 的古井為清代康熙年間遷來沙頭角拓荒的客家人所建。它是當地人飲用水源,源遠流長。
「同走一條街,共飲一井水」。飲水思源,這古井是連著居住在中英街兩邊居民的鄉情和親情。
與中英街界碑相互映襯,是中英街新的一景。它記敘了中英街割占、抗爭、變遷、發展和回歸一百年來的 歷史 。
鍾身上刻著「勿忘 歷史 ,警鍾長鳴」八字。不要光陷入 歷史 的悲慘中,從 歷史 的悲慘中看到國人努力奮斗,提醒自己銘記 歷史 的教訓,才能繼往開來、垂之永遠。
中英街, 一街之隔, 兩種光影, 一街兩制, 人情依舊。
B. 中英街在深圳那個區
中英街
中英街,位於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鎮的英街,由梧桐山流向大鵬灣的小河河床淤積成,原名「鷺鶿徑」。長不足0.5公里,寬不夠7米,街心以「界碑石」為界,街邊商店林立,有來自五大洲的產品,品種十分齊全。因到特區的人要到深圳市公安局辦理一張「前往邊防禁區特許通行證」,才能進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稱作特區中的「特區」。
C. 深圳中英街地址叫什麼名字
深圳中英街
叫: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鎮中英街。
D. 深圳中英街在哪
中英街位於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鎮,由梧桐山流向大鵬灣的小河河床淤積而成,原名「鷺鶿徑」。走進中英街,歷史的滄桑和現代的繁華撲面而來。這條小街幾經變遷和發展逐步形成了店鋪林立、一片繁榮景象的商業街。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一度成為聞名全國的「購物天堂」。
下列公交車至「沙頭角三家店」下車,再向中英街方向步行約300米,市區至沙頭角:103103B202205208363364238J1
E. 中英街是屬香港還是深圳
東側屬深圳,西側屬香港
中英街位於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鎮的中英街,由梧桐山流向大鵬灣的小河河床淤積而成,原名「鷺鶿徑」。走進中英街,歷史的滄桑和現代的繁華撲面而來。至今仍為「一國兩制」分界線的標志
在深圳鹽田區的沙頭角有一條小街,因為街的一邊屬於深圳,另一邊則屬於香港,因此「一街兩制」中英街也就被人們稱為「特區中的特區」。
(5)深圳市中英街在哪裡擴展閱讀
地理位置
中英街地處深圳市東部沙頭角鎮南部,是一條長不到250米、寬不到4米的小街。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前,街東側屬中方,街西側屬英方。1997年回歸後東側屬深圳,西側屬香港,是「一街兩制」的縮影。
中英街原名「鸕鶿徑」。19世紀末,英國殖民者強迫清政府簽定不平等條約後,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線街以北後,深圳河以南包括大嶼山等230多個島嶼在內的廣大地區成了所謂「新界」,租期99年,中英街就是在此期間英國殖民主義者展拓「新界」後重新勘界中形成的。
英國人隨後豎立了界碑,以此為界線,東側為華界沙頭角,西側為英界沙頭角,並在優質買賣中逐漸形成一條街道,即中英街。沙頭角邊境小鎮這種實行「一街兩制」的現象持續了一個世紀,中英街在中國遭受屈辱的歷史背景下存留著獨一無二的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