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深圳資訊 » 為什麼深圳那麼多外省公司
擴展閱讀
廣州到江蘇的需要多久 2025-05-23 22:00:55
杭州安裝門每月多少錢 2025-05-23 21:55:49

為什麼深圳那麼多外省公司

發布時間: 2024-01-14 23:42:32

A. 深圳發展起來主要靠什麼同樣海南發展不起來又是為什麼

先說深圳

1、地理位置

深圳市是中國南部海濱城市,毗鄰香港。位於北回歸線以南,東經113°43′至114°38′,北緯22°24′至22°52′之間。

地處廣東省南部,珠江口東岸,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邊深圳河與香港相連;北部與東莞、惠州兩城市接壤。全市面積1997.47平方千米。

2、國家最早扶持的城市之一

1979年7月,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建立特區。

1979年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深圳設龍崗、葵涌、龍華、羅湖、南頭、松崗6個管理區.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中通過了由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這一天被稱為「深圳生日」。

1983年6月,深圳經濟特區設羅湖、上步、南頭、沙頭角4個區辦事處。

1984年2月,鄧小平第一次視察深圳,為深圳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89年12月1日,新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誕生。

2004年6月,深圳成為全國首個無農村無農民的城市。

2010年8月26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明確把前海建設成為粵港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範區。

2018年2月,國務院同意深圳市以創新引領超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深圳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再說海南

1、地理位置

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相對,東瀕南海與台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汶萊和馬來西亞為鄰。

海南島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8°37′—111°03′,北緯18°10′—20°10′之間,島嶼輪廓形似一個橢圓形的大雪梨,長軸作東北至西南向,長約290公里;

西北至東南寬約180公里;西沙群島地理位置介於北緯15°46′—17°08′,東經111°11′—112°54′之間;南沙群島地理位置介於北緯3°35′—11°55′,東經109°30′—117°50′之間;中沙群島地理位置介於北緯13°57′—19°33′,東經113°02′—118°45′之間。

海南省的管轄范圍包括海南島和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海南省全省陸地總面積3.5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其中海南本島面積3.39萬平方公里。海南島西北部海域有浮水洲島,也稱為夜鶯島。

2、不是國家最早扶持的城市。

1950年後,海南的建置為行政區,1951年設行政公署,駐瓊山。在島的南半部地區建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駐保亭縣沖山鎮(今五指山市沖山鎮)。全省共設珠江、東江、西江、粵中、南路、興梅、潮汕、瓊崖等8專區和北江臨時行政委員。

1950年5月海南島宣告解放,成立海南軍政委員會,實行軍事性管制。次年4月,成立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1955年3月,改稱廣東省海南行政公署。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海南行政公署停止行使職權。

1968年4月成立海南地區革命委員會,實行「一元化」領導。

1976年10月改稱海南行政區革命委員會。

1979年,廣東省直轄廣州、海口、汕頭、湛江、茂名、佛山、江門、深圳、珠海、韶關等10市,分設韶關、惠陽、梅州、汕頭、佛山、湛江、肇慶等7地區和海南行政區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轄14市、92縣、3自治縣。

1980年1月,改稱海南行政區公署。1984年10月撤銷海南行政區公署,海南行政區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1981年,海南行政區管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並直轄瓊山、文昌、臨高、澄邁、瓊海、屯昌、儋縣、萬寧、定安9縣1市,設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

1987年,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88年4月13日,撤銷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設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

2012年6月21日,民政部公告宣布,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建立地級三沙市,政府駐西沙永興島。

2018年6月3日,經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調研、統籌規劃,決定設立海口江東新區,將其作為建設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重點先行區域。

綜合以上所訴,海南不是發展不起來,而是深圳先發展,海南後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深圳

B. 為什麼很多公司的總部搬到了深圳


作為深圳走向全球城市的核心地區的深圳灣超級總部和後海金融總部,在世界性金融企業的引進上同樣可圈可點,除了我們開頭說的那些巨頭企業外還有華潤、招商、中糧、中建鋼構、中鐵南方、大成基金、中山證券、喜之郎等企業已經宣布入駐。

以高新科技園、深圳灣總部、後海金融為核心的深圳灣已然具備了類似舊金山灣區的矽谷氣質,這無疑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進階提供得天獨厚的條件和資本,事實上也將為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流砥柱佔位賦權。

綜上,我們總結三個原因,決定了越來越多企業總部搬到深圳。1.深圳的營商環境,全國最健康的經濟結構。2.深圳的活力,企業和人才資源的聚集。3.深圳的供應鏈、快速出海、全球效率優勢,也就是高效的經濟模式。

C. 深圳成為上市公司破10億的超一線成市,深圳到底有多牛

這個數字其實並不是10億,而是10萬億,10萬億的總是注意能夠代表深圳的科技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

對於深圳這個城市來說,因為深圳本身就非常重視人才培養,同時也在通過各種方式來吸引優秀人才,所以很多企業和人才都願意來深圳紮根。在這種情況之下,深圳本土的上市公司的數量非常多,很多企業也屬於科技企業,這些企業也會為各個行業帶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很多企業也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突破自身的上限。

這個數據是怎麼回事?

這是關於每個公司的上市公司的總市值的統計,對於具有科技公司的城市來說,如果把所有的科技上市公司的市值算到一起的話,真的是唯一一家綜合市值達到10萬億的城市。這個數字其實已經非常誇張了,因為深圳的科技公司的總市值已經達到了上海的1.7倍左右,北京的1.2倍左右。

D. 調查丨深圳企業頻頻外遷:產業升級還是成本擠壓

歷史 上,深圳曾多次純虛面臨製造業出走的浪潮。近年來,「外遷」再度成為深圳企業界熱議的高頻詞。企業外遷也引發業界對於深圳產業發展空心化的擔憂。對此,深圳大學博士後楊海波表示,從短期看,對深圳產業會形成一定不利影響,但從中長期看不會出現產業空心化。這主要得益於改革開放40多年來,深圳形成的粘性極強的產業鏈及強大的產業資源配置體系。許多外遷企業仍離不開深圳強大的產業配套體系。

不過,也有學者指出,深圳需要按照中央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盡快連通,形成產業鏈協同分工效應,因為分工深化帶來的進一步的產業擴張和創新,使產業升級成為可能。一邊是企業在外遷,一邊是面向全球火熱招商,深圳的產業升級已在路上。

企業注銷注冊數均大增

證券時報記者從天眼查獲得的數據顯示,2015~2019年,深圳市新增的企業每年穩定在50萬左右,5年新增逾254萬商事主體。今年上半年深圳新注冊企業23.5萬家,居一線城市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注銷/吊銷的數據,2015年、2016年分別只有14766家、22477家,但到2017年陡然增到89800家,2019年更是達到228765家,相比2015年,增加了15倍。

這些注銷的數據中,很多屬於關閉,也有一些是企業外遷。學界將企業外遷分為五個步驟,外遷需求-選址考察-投資建廠-產能遷移-全部搬遷。只有全部搬遷後才需要在注冊地注銷納稅人和法人。深圳主要是產能外遷,遷出的企業很多保留了總部、研發和中試,所以實際外遷的企業數量會比較大。

深圳市順文佳 科技 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主要從事手機產業鏈的模切業務,深耕深圳十幾年,對手機產業鏈產能外遷這一過程有著切身感受。該公司負責人曾楚佳向記者介紹,目前客戶中上規模的基本上都已經搬離深圳,「只要廠子有個1000人以上的,都搬走了,因為這種廠要求勞動力多,廠房大,在深圳較難實現。一般就在深圳留個總部,生產基地都在外地」。規模小一點的客戶搬遷地以本省外市為主,較大規模的則多數將產能遷往其他省份。客戶搬離深圳,對他意味著成本增加,一是物流成本,貨品要通過快遞發往外地;二是溝通成本,比如打樣、現場溝通等,都不如以前便捷高效。

一位2000年初即在深圳從事拉伸膜業務的工廠老闆也表示,好多客戶都搬了,搬去東莞、惠州、珠海、河源的比較多,也有的搬去了越南、印度。「搬到珠三角的客戶都還維純褲世持著;外省的看客戶資質,好的就做;搬到國外的就不做了。」

今年8月,林老闆在江西的觸摸屏工廠正式開工了。在此之前,他在深圳開了十幾年的廠,規模最大時曾有500多名員做肢工。「雖然廠區是在深圳原關外,但房租也已去到接近50元/平方米,工業用電1塊,我們用電量非常大,利潤已經很難覆蓋到成本了。」

搬到江西後,房租只需6元/平方米,如果產能規模達標後,還可以免租,再加上稅收優惠,以及電費、人工成本等降低後,狀況將大為改善。最擔心的是客戶,多少會流失一些,但是工廠的兩個最主要客戶已經先期搬遷去了江西,所以不利影響在可承受范圍之內。

林老闆表示:「現在物流方便,從江西發貨到深圳東莞一般都是隔天到,把交期稍稍延長一點,成本低了,也可以給客戶報價稍微低一點,客戶還是願意做的。」

企業外遷隱憂凸顯

2019年年中提交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深圳市2018年中小企業發展情況的專項工作報告》指出,2018年,深圳有9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現外遷情況,約占規上工業企業總數的1.1%,累計在深工業總產值600億元,占當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95%,企業外遷風險不容忽視。

報告指出,目前深圳製造業企業受擴張需要、綜合營商成本上升、其他城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等因素影響而外遷,存在部分外遷引發整體外遷,龍頭企業外遷導致供應鏈跟隨外遷的風險,進而危及深圳產業鏈的完整性。

前述林老闆的工廠,即屬於跟隨龍頭企業外遷這一類。

楊海波表示,深圳外遷企業的主體有三類,總部位於深圳在其他地區設有子公司,總部位於深圳無其他地區子公司,以及總部位於其他地區在深圳設有子公司。每一類外遷的意願與需求不盡相同,但總體呈現出三大特點。一是整體外遷的較少,但部分產能外遷的較多,深圳強大的產業配套和廣闊的市場讓企業具有一定依賴性;二是近年外遷呈現出加速現象,這與產業空間不足、房價租金高企息息相關;三是部分規上企業、高新企業外遷,其中電子信息製造企業外遷比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深圳的創新能力。

此外,近年來飛利浦、三星電子、愛普生、奧林巴斯、霍尼韋爾等外企也陸續搬離了深圳。

很多深圳的優秀企業,在產能轉移後,很快成為當地的納稅大戶。2015年左右,華為產業逐步向東莞轉移。自2015年起,華為年年都是東莞市第一納稅大戶。2019年東莞市表彰主營業務收入前20名企業,華為系以4632億元穩居第一。歐菲光產能轉移到南昌,獲得2019年「納稅先進企業獎」。南昌歐菲光2019年營收213億元,歐菲光年報顯示2019年營收520億元。總部在深圳的立訊精密,2019年營收625億元,但屬於深圳的只有55.5億元。

使產業升級成為可能

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生活成本上漲、土地資源有限,成為深圳在發展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企業外遷也是順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自發行為。深圳如何破解高成本擠壓的「空心化」宿命?

「現在看看我們用的電腦,是電腦這個機子重要還是軟體重要?是軟體,這就是虛擬的,沒軟體,有電腦嗎?我們現在說美國用晶元卡我們脖子,不研究晶元,製造業也發展不起來啊。」唐傑認為,深圳未來就要按照中央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盡快連通,形成產業鏈協同分工效應,因為分工深化而帶來的進一步的產業擴張和創新,使產業升級成為可能。

歷史 上,深圳曾有三次製造業出走的危機,分別是1995年上半年,「三來一補」型台資、港資外遷;2003年左右,低端製造業外遷,僅有總部或研發中心保留;以及2011年到2012年,製造業成本高帶來的外資陸續撤離。這三次的製造業撤離,並沒有使深圳崩潰,反而使深圳從跟跑、並跑,跨躍到領跑。

楊海波認為,從決策者角度看,處在產業鏈核心地位的、代表 科技 競爭力的、影響未來發展方向的企業的外遷,要想盡辦法挽留,保證深圳產業創新能力,比如要摸清有意向外遷企業需求(產業空間不足、租金壓力等),在這基礎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爭取做到「有求必應」,精準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與困難。對於一定要外遷的企業,借鑒日本「母工廠」模式,鼓勵與支持企業將總部、研發及中試留在深圳,保證創新能力不受影響。

他認為,早在2013年深圳就制定了未來產業的支持計劃,扶持生命 健康 、海洋、航空航天等產業發展。當前,要結合先行示範區建設,深圳繼續做大做強生命 健康 、海洋、航空航天等產業,還要在5G、人工智慧、網路空間科學與技術等產業上持續發力,突破「卡脖子」技術,增強深圳的產業鏈安全及粘性。另外,鑒於深圳發展趨勢,還要大力支持 科技 服務業發展,打通產學研的壁壘。

以5G建設為例。今年8月17日,在先行示範區建設一周年前夕,深圳宣布率先進入5G時代,5G標准必要專利總量全球領先,5G基站和終端出貨量全球第一,重點建設深圳高新區、龍崗、坪山等5G產業集聚區,逐漸形成高端企業引領發展、上下游產業鏈深度融合的5G生態體系。

今年6月,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布通告,就《深圳市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向 社會 公開徵求意見。該方案列出了12大重點扶持領域,包括人工智慧產業、區塊鏈等產業以及其他新型業態等。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深圳市人工智慧相關企業總量超過4.6萬家。此外,全國范圍內區塊鏈相關企業4.4萬余家,廣東省相關企業最多,深圳區塊鏈相關企業達5000餘家,佔比全國11.67%。